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果樹-桔柑

 
項目符號 常綠果樹
項目符號 木瓜
項目符號 印度棗
項目符號 百香果
項目符號 枇杷
項目符號 柑桔
項目符號 香蕉
項目符號 荔枝
項目符號 草莓
項目符號 番石榴
項目符號 椰子
項目符號 楊桃
項目符號 鳳梨
項目符號 蓮霧
項目符號 龍眼
項目符號 檬果
項目符號 釋迦
項目符號 落葉果樹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幼苗猝倒病
白粉病
立枯病
地衣
赤衣病
果實青、綠黴病
油斑病
芽葉疫病
南美立枯病
流膠病
炭疽病
缺硼
缺錳
缺鎂
黑星病
黑點病
煤煙病
蒂腐病
腐敗病
裾腐病
潰瘍病
瘡痂病
線蟲病
褐腐病
藻斑病
鱗砧病
根腐病

破葉病
根腐線蟲
黃龍病

油斑病Citrus Greasy Spot

病原菌:Mycosphaerella citri(有性世代)
    
Stenella citrigrisea(無性世代)
(Sny. Cercospora citrigrisea )

前言:
  
所有的柑橘類,當植株衰弱時,老葉很容易發生本病。但因本病對柑橘果實影響較輕微,一般柑農尚未普遍對本病施用藥劑防治。

病徵:
  
為害葉片及果實。本病為潛伏感染,葉片老熟後才易出現明顯的病徵,染病葉片背面最初出現針頭大黑褐色斑點,病斑逐漸擴大並轉 為深黃褐色半透明不規則形油浸狀斑點。黃斑中心部逐漸產生紫褐色小粒,略隆起。後期,多數小病斑匯合成大病斑,呈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外表不整齊的油脂,黃褐色、紫黑色或黑色,其大者可達10 mm左右。病斑之大小及顏色,因品種不同而略異。
  
發病後期,葉兩面均出現明顯病斑,背面病斑數較正面者多且大,但葉表正面的病斑有明顯的黃暈。罹病葉片衰老後,油斑附近產生許多小黑點(孢子腔)。發病嚴重時,會引起落葉,導致樹勢衰弱。果實上的病徵為密佈的小黑點,但不擴大。

病原菌:

(一)

名稱及分類地位

 

學名:
 有性世代Mycosphaerella citri Whiteside
 無性世代Stenella citrigrisea(Fisher)Sivanesan(Syn.Cercospora citrigrisea Fisher)
分類地位:
 
Class:Ascomycetes (子囊菌綱)
  Order:Dothideales (座囊菌目)
   Family:Dothideaceae (座囊菌科)
    Genus:Mycosphaerella (球腔菌屬)

(二)

分布

  全世界柑橘栽培區。
(三) 寄主
  柑橘類(Citrus spp.)、金橘(Fortunella japonica)、枳殼(Poncirus trifoliata)、月橘(Murraya poniculata)。
(四) 形態
  有性世代:子囊殼球形,直徑58-90 μm,有一乳頭突起狀的孔口;子囊倒棍棒狀,大小5.0-5.5×2.5-3.5 μm;子囊孢子透明,紡錘形,有一隔膜,大小6-12×2-3 μm。無性世代:分生孢子梗單枝直立或偶而呈束狀,淡褐色,1-4隔膜,大小12-40× 2-3.5 μm;分生孢子長棍棒狀,淡橄欖色,壁粗糙,大小10-70×2-3.5 μm,具0-9個不明顯的隔膜。
(五) 診斷技術
  柑橘油斑病的外觀病徵顯著,葉片背面出現黃褐色油浸狀半透明斑點,極易辨識。
(六) 生活史
  病原菌殘存於落葉中,翌春降雨後,形成子囊孢子,隨雨水攜帶至葉片與果實。子囊孢子發芽後,發芽管長成多分枝的表生菌絲,遊走於寄主表面,再經氣孔侵入,在細胞間隙生長擴展,等寄主老化與衰弱時,出現病徵,誘發病害。

發生生態:
  
柑橘各品種都會發生,尤以柚類被害較為嚴重。在肥料不足或樹勢衰弱時,發病嚴重。在臺灣北部,本病菌侵入柑橘葉片的時期主要在4-5月間。本病主要由子囊孢子感染而引起,初次感染源來自落葉。當下雨、灌溉或濃霧時,落葉上形成的子囊孢子被放射出來,由葉片及果實的氣孔侵入。接近飽和相對濕度與高溫環境(約25℃)適合子囊孢子發芽、表生菌絲生長以及氣孔侵入等感染過程。
  本病害為潛伏感染,葉片被病菌感染至出現病斑的時間約1-4個月,最長可達9個月。潛伏期長短與葉齡及葉片有無受傷無多大關係,而與柑橘品種關係較大,例如病菌在椪柑葉片上之潛伏期間為約40天。

防治方法:

(一) 注重施肥管理,多施有機質肥料,維持健康樹勢。
(二) 落葉埋入土中,減少子囊孢子的產生。
(三) 本病尚無正式推薦藥劑。參考方法,在4-5月主要感染時期,噴2-3次藥劑,以波爾多液及無機銅劑的效果最佳。鋅錳乃浦或鋅乃浦500倍液也有效。

參考文獻:

1. 孫守恭、鄭石先。1966。柑橘油斑病之初步研究簡報。中興大學農學院植病學報1(2):1-7。
2. 劉康鑑。1967。柑橘油脂病病原菌侵入期之初步試驗報告。植保會刊9:47-50。
3. Timmer, L.W., Reeve R.J., and Davis, R.M. 1980.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citrus greasy spot on grapefruit in Texas. Phytopathology 70:863-867.
4. Whiteside, J.O. 1972. Histopathology of Citrus greasy spot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causal fungus. Phytopathology 62:260-263.
5. Whiteside, J.O. 1974.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infection of citrus leaves by Mycosphaerella citri . Phytopathology 64:115-120.
6. Whiteside, J.O. 1982.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trus greasy spot. Proc. Fla. State Hortic.Soc.95:66-68.

 (作者:蔡雲鵬)


柑橘果實油斑病病徵
(安寶貞提供)

柑橘葉片油斑病病徵
(安寶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