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蔬菜-洋香瓜

 
項目符號 葉菜類
項目符號 根莖菜類
項目符號 果菜類
項目符號 毛豆
項目符號 冬瓜
項目符號 玉米
項目符號 西瓜
項目符號 長豇豆
項目符號 南瓜
項目符號 扁蒲
項目符號 洋香瓜
項目符號 胡瓜
項目符號 苦瓜
項目符號 茄子
項目符號 甜椒
項目符號 番茄
項目符號 絲瓜
項目符號 菱角
項目符號 萊豆
項目符號 豌豆
項目符號 花菜類
項目符號 食用菇類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白粉病
炭疽病
疫病
夏南瓜黃化嵌紋病毒
細菌性果斑病
蔓枯病
蔓割病
露菌病

瓜類立枯病

黑點根腐病

根瘤線蟲

 

細菌性果斑病 (Bacterial fruit blotch)

病原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鄭安秀、黃德昌。2001。洋香瓜及西瓜細菌性果斑病。台南區農業專訊  36:11-13)

病原生態:
  
本病菌可附著在洋香瓜種子表面,也可侵入種子的內部組織,帶菌種子成為本病主要的初次感染源,病原菌於低溫下在種子上可存活相當長的時間,種子發芽後病菌可感染幼苗的子葉與真葉,造成不明顯的病斑,罹病幼苗移入本田後,藉雨水或灌溉水而散播感染果實,病菌可經由果實上的傷口或氣孔感染果實,幼果受感染後病斑不明顯,但到將成熟前病斑則迅速擴大,病菌也可直接感染中、後期果,在適溫下35天之間就可形成明顯的斑塊,病斑有時會龜裂,並分泌出淡褐色的菌泥,成為本病重要的二次感染源。罹病的果實如繼續留在田間,則終究腐爛而釋出種子,帶菌的種子散落田間後長出的瓜株、殘留在田間的罹病果皮,以及田間可能帶菌的葫蘆科雜草,都成為感染下期作洋香瓜的重要來源。

病徵:
  
病徵隨寄主種類及品種不同而異,洋香瓜果實上的典型病徵為果皮上的小型斑點,深褐色或橄欖色,有水浸狀暈環或無水浸狀暈環,果皮上的斑點大都不會擴大,但病原細菌已侵入果肉組織造成水浸狀、褐腐或木栓化病徵;有些品種則於果皮上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塊,罹病初期病變只侷現在果皮,但中、後期病原細菌亦會向果肉蔓延。除危害果實外,子葉、本葉及莖蔓均可受害,本葉上病徵似露菌病受葉脈限制,但會沿葉脈蔓延,深褐色水浸狀,在高濕度環境下,病斑上可見病原細菌泌出的乳白色痕跡。感染幼葉而病勢未繼續蔓延時,會造成病斑破裂、葉變形的病徵,危害莖蔓形成水浸狀褐色病斑,漸擴大而枯萎。葉、莖罹病嚴重時除影響植株生長勢外,將是危害果實的主要感染源。

(鄭安秀、黃德昌。2001。洋香瓜及西瓜細菌性果斑病。台南區農業專訊  36:11-13)

診斷要領:
  典型的病徵是在洋香瓜果實朝上的表皮出現橄欖色水浸狀斑塊,以手觸壓病組織仍覺堅硬,切取小快組織在光學顯微鏡下檢視,則可看到菌流湧出。

防治方法:
  病原細菌會藉由採種、洗種時污染而附著於種子種皮上,同時也証實會污染種子內的胚乳部份,帶菌種子貯存於12℃12個月後未減病原細菌之傳播能力,含有土壤、介質及西瓜根部纖維有機殘渣的穴盤,浸漬於病原細菌懸浮液後,貯存於4℃下病原細菌僅能殘存63天,且隨溫度升高而減低殘存能力。種子帶菌是本病害主要傳播途徑,自然帶菌的西瓜種子,播種後均有很高的發病率。罹病果實或植株殘體若於田間放任其腐爛,都可成為下期作的重要來源,而病原細菌於其他雜草或土壤中可殘存多久,尚待探討。

        種子經50℃溫湯、混合西瓜汁及殘渣發酵、稀鹽酸、次氯酸鈉或次氯酸鈣處理,均可減少瓜苗感病的比率,但無法去除種子內的病原細菌。試驗証實洋香瓜或西瓜種子以1%鹽酸浸漬20分鐘後,以清水流洗20分鐘、風乾後播種,可以降低發病率。頂灌(overhead irrigation)及雨水為溫室及田間病原細菌蔓延的重要途徑,不少西瓜或甜瓜育苗場因種子帶菌,加上場區以噴灌給水,造成株苗百分之百罹病,損失慘重。在果皮的臘質層尚未完全覆蓋前,病原細菌易由氣孔侵入,而成熟的果實由於果皮的氣孔被臘質層所覆蓋,病原細菌僅能由傷口感染,接種試驗中可發現西瓜果齡愈小發病指數愈高,甜瓜授粉期以病原細菌接種雌花,可於小果期出現病斑,故本田期應注意小果期前的防治。室內篩選對病原細菌的生長較有抑制能力的化學藥劑,擇取三種進行種子消毒及田間試驗,結果顯示種子經病原細菌高濃度接種後,以81.3%嘉賜銅可濕性粉劑及10%鏈四環黴素可濕性粉劑浸種至種子發芽(25℃、約24小時)之處理,可減少瓜苗感病的比率,防治效果與稀鹽酸處理相似。

 

(鄭安秀、黃德昌。2001。洋香瓜及西瓜細菌性果斑病。台南區農業專訊  36:11-13)
   

果實病徵 葉片病徵
(園特產作物保護專輯三輯第142頁) (園特產作物保護專輯三輯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