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攀緣植物,卷鬚單一,腋生; 莖:莖具角溝,多分枝; 葉:單葉,互生,卵狀心形,長10-30公分,寬10-30公分,先端銳尖,基部心 狀矩形,葉緣稜角3-5裂,柄長8-15公分; 花:花單性,腋生,雌雄同株異花;雌花單一,腋生,花梗長1-3.5公分,花冠 白至淡黃色,鐘形,5裂;雄花6-7朵排呈總狀花序,梗長10-30公分,具5 枚三角狀萼片,雄蕊5枚,花絲合生; 果實:漿果淡綠黑色,梨形,表面具縱溝紋,8-12公分,下垂; 種子:種子1枚,扁卵形。
栽培方式
於1935年自日本引進種植。 依果實顏色分綠色及白色種(兩種又可分有刺及無刺品系)。白色種果實較小,腥味淡,品質甚優,惟產量較低,因此栽培少。綠色種,植株生育旺盛,產量佳,目前栽培品種以無刺綠色種較多。 台灣中南部種植佛手瓜、龍鬚菜,約每年9-10月留果,1-2月種植。育苗時嚴格控制澆水,以防幼苗徒長和爛瓜。若有爛瓜,只要幼苗根系正常,即用手輕輕扶住幼苗,取出爛瓜補土蓋好,仍不影響育苗。育苗適溫15-20℃。若幼苗徒長,則留4-5片葉摘心,發出側芽後,保留2-3條蔓即可。 定植後50天與75-90天(約開花後2-3星期),佛手瓜即可分別採收嫩梢及幼果。不需噴灑農藥,盛產期為4月至10月。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澎湖、綠島和小琉球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處活動,飛行緩慢,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植物的汁液。本種在冬天會群體遷徙至臺灣南部及東南部,在避風的山谷作集體越冬的現象。本種是臺灣產紫斑蝶中,前翅翅形最狹長,而雌蝶後翅唯一具放射狀白色條紋的種類,所以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夾竹桃科和桑科的種類,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新芽或幼葉上,卵呈淡黃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四對肉質長突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蛹體粗短,外觀為銀白色具強烈的金屬光澤。
體幹為略呈側扁的紡錘狀,吻端相對近似種類較為圓鈍,且不具唇鬚;體色多為灰黑或深褐,尾鰭比例比對較小。背鰭不具硬棘,軟條數32-37;臀鰭軟條數34-39,脊椎骨數60-69
分布區域
非洲西部及中部淡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