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幹直立,天然狀況下較少分枝,或從植株基部分枝。株高1~2公尺。莖木質化。革質劍形葉放射狀排列叢生於莖端。葉長60~80公分,先端尖銳。圓錐花序,花序柄長50~100公分。白色鐘形花下垂,6枚花瓣,瓣長約5公分。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刺葉王蘭原生在沙漠與半沙漠的乾燥環境,因此有很強的耐旱性,反之在排水不良的潮濕土壤,容易有爛乾的現象。地植的刺葉王蘭不需要澆水,盆栽的大約2~3週澆一次水即可。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花序上的花朵將近凋謝時可及早剪除,以保持美觀。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小琉球和蘭嶼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海岸林、疏灌草地、都市林和都市荒地等較陰暗處貼近地面活動,成蟲飛行雖然緩慢,卻很少停棲休息,會訪花吸蜜。本種是臺灣產粉蝶中體型最小,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白花菜科的小刺山柑、蘭嶼山柑、平伏莖白花菜、毛瓣蝴蝶木和魚木,雌蝶將卵單產於較低矮的寄主植物葉片上,卵呈藍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綠色,於寄主植樹的枝條和葉片下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為淺綠色,外觀有綠、褐色兩型。
體長,稍呈圓筒形,尾柄側扁。頭稍尖,吻鈍而突出,口稍下位。鬚2對,吻鬚較短,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隱埋於皮膚內,有人稱之為〝倒刺鲃〞;背鰭無硬刺。體被大圓鱗,側鱗基底具黑斑。體背部茶黃色,腹部灰白,背鰭邊緣黑色,其他各鰭橙紅色。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亦為休閒垂釣對象。
分布區域
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如曾文溪、高屏溪、卑南溪、秀姑巒溪、花蓮溪等;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
雌雄鳥同型,體色大致為灰褐色,背面自頭頂、背、腰、尾上覆羽都是灰褐色,尾上覆羽顏色稍淡。尾羽暗褐色,短而近方形,不開叉,僅中間略向內凹。眼周顏色較深,近黑色。初級飛羽暗褐色,羽緣偏黑,狀似鱗紋。腹面自喉、胸為灰白色至下胸及腹部逐漸轉淡,下腹、尾下覆羽為純白色,前胸略帶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褐色。亞成鳥似成鳥,唯上背羽緣稍帶淺棕色,尤其是尾上覆羽。
棲地與習性
常成群低空飛翔於水域附近飛捕昆蟲,如河面、溪邊、草地及沼澤上空,或停棲於電線上及河堤上,飛行路徑橫衝直撞,看似混亂匆忙。於黃昏的天空盤飛得比其它燕種更晚停棲,於春末的4、5月間,黃昏近天黑前,埔里地區常見數以千計的大群盤旋於高空,至天色全黑才落入高大的甘蔗田夜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