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草的葉羽狀深裂,如孔雀的尾巴,花朵以橘色系為多,花瓣重瓣,像蕾絲邊般的浪漫,不過孔雀草的花雖可愛,卻有特殊氣味,有些民眾不易接受,因此俗稱「臭菊或臭芙蓉」,近年來已經有育出無臭味的品種;而根部有分泌物,對土壤線蟲具有驅除作用,其特殊氣味可做為保護蔬菜種植「趨避植物」的一種。
栽培方式
對土壤要求不嚴,排水、日照需良好。高15公分時先摘心一次,可促使分枝多開花,花肥追肥每月一次。喜愛充足陽光,全日照。土稍微乾燥再澆水,潮濕易爛根。耐寒性弱,冬季10℃以下生長不良。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中、高海拔山區,離、外島幾乎都有記錄,本種是全世界分佈最廣的蝴蝶之一。成蟲的棲地選 擇非常多樣,差不多涵蓋所有環境,其中又以陽光充足的環境最容易看到,飛行活潑敏捷,成蟲喜訪花吸蜜,在臺 灣最類似的種類是大紅蛺蝶,本種體型較小,前翅外緣前側不呈角狀,後翅背面褐色斑紋面積較小,兩者在辨識上 並不困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蕁麻科、錦葵科和菊科等,雌蝶將卵單產於 寄主新芽、嫩葉和莖上等位置,卵呈綠色球形,具十條左右凸起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 會作蟲巢,終齡幼蟲化蛹於寄主或附近固定物,蛹為懸蛹,外觀是帶有金黃色光澤的淺褐或黃褐色。
南美產中型脂鯉,體幅略寬,但仍呈紡錘型;體側具不規則之橫向細紋,但隨成長體側之三個黑點愈加明顯。多以平直軀幹搭配略呈前傾姿態緩慢移動。背鰭軟條數12,臀鰭軟條數11。
分布區域
南美洲,蘇利南和亞馬遜河流域;主要由阿根廷出口
雄鳥的頭部肉冠及顏臉裸出部分,為耀眼的血紅色,羽冠白色,頭部其他部分黑色。後頸、上背及尾羽中央特長1對為潔白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及其他尾羽為黑色,但羽緣深藍色形成鱗紋。腮、喉、頸及腹面黑色,並有鐵青色閃亮光澤。肩羽紫紅色,覆羽褐色,羽端有黑色和閃亮綠色斑,初級、次級飛羽以及初級覆羽深褐色。喙灰色,腳血紅色,距白色而發達。 雌鳥冠羽短,赤褐色,眼周圍紅色。腮、喉淡褐色。背及肩羽赤褐色,蟲蠹紋,覆羽赤褐色,具黑色斑,飛羽黑褐各羽有黑色V字形斑。腰和尾上覆羽有黃褐色色,初級飛羽有赤褐色橫斑,次級飛羽為黃褐色橫斑。尾羽暗栗色,有黑色斑紋,中央1對暗褐色。腹面黃褐色,有黑色V字形斑及黑褐色細紋。喙和腳的顏色與雄鳥相同。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山丘300公尺至中山海拔高度2300公尺以下闊葉樹林內底層叢藪中,也在次生林和造林地出現。活動的環境大多為坡 度較緩(30至40度)且林冠較鬱密的林下陰涼處,地面的落葉層厚,且下層植物稀疏(謝孝同及劉小如1987)。屬日行性的鳥類,白天的活動呈雙高峰型,即清晨5點至6點和午後4點至5點的兩個時段最常活動。 林緣地帶和林道是藍腹鷴最常覓食和活動的場所,尤其在起霧、多雲和下小雨的時刻最容易見到。覓食時一般都有固定的路徑,當小群3至4隻在一起覓食時,雄鳥會驅趕附近的雌鳥和亞成鳥。夜間棲於樹枝上過夜。性機警又敏感,步履輕巧,如發現有人出現,立即以疾跑或躍飛的方式,伴隨著急促的鳴叫聲,竄入草叢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