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亞灌木,株高30-120公分。 莖:灰褐色,新枝綠色 葉:單葉,互生,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7公分,寬1-2公分,先端鈍圓或尖形,基部漸狹成柄,一大一小着生節上。 花:花1-2朵側生於葉基;花萼綠色,短鐘狀,先端5裂;花冠白色,淺鐘形,5裂;雄蕊5枚,花藥黃色。 果:漿果熟時橙紅色,圓球形;種子多數,扁平腎形。
栽培方式
生長強健,栽培管理容易。性喜陽光、溫暖及半陰處之環境。需排水良好、深厚且疏鬆的肥沃土壤,不耐旱、忌積水。生長適溫為18-25℃,在生育期中於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光照下,就能連續的開花及结果。夏季高溫多濕易發生炭疽病,為了控制植株高度和植株內通風透光,應從植株內疏去一部分枝條。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和澎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的林緣活動,飛行活潑敏捷,雄蝶常於寄主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在本島最相似種類為雙色帶蛺蝶,本種雄蝶前翅背面翅端無橙黃色斑點,雌蝶背面是白色三條斑紋,雙色帶蛺蝶雌蝶背面是橙黃色三條斑紋,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茜草科的毛玉葉金花、水金京、臺灣鉤藤、嘴葉鉤藤、水錦樹和風箱樹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末端,卵呈灰綠色球形,具六角形凹陷並布滿細刺,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化蛹前體色會持續變化,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淡褐色具強烈金屬光澤,狀似枯葉。
體略呈縱扁,具寬闊之背鰭、胸鰭與延長尾鰭,依不同採捕區域、個體差異與顏色表現分型;喜好棲息於具泥質環境,忌強光,繁殖時會挖掘深度超過1公尺之洞穴,以利交配、產卵及護幼
分布區域
南美洲Paraíba do Sul河流域,主要以巴西境內里約熱內盧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