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株高10-100公分;莖直立,多分枝,小枝密生星狀軟毛。單葉,互生,菱狀披針形或菱狀卵形,長2-5公分,寬1-2 公分,先端短尖或圓形,基部鈍形或鈍圓形;葉柄長約 0.5-1.5 cm,細長,有毛茸;托葉線形,細小。單花,開放時徑 1~1.5 公分腋生;花萼綠色,5裂;花瓣黃色,5枚,廣倒卵形,先端鈍或微 凹;雄蕊多數,花絲合生呈管狀生。果實為蒴果近似盤狀,徑 0.7-0.8 公分,成熟後可裂為 8-10 分果瓣,每瓣有種 子 1 粒。結果期為 9-2 月。
栽培方式
栽培方法與細葉金午時花相近,喜歡高溫強光環境下開花不斷,每隔季節(約3個月一次)施用緩效性生長肥(冬季不施肥)可幫助其生長及開花。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彭佳嶼、基隆嶼、龜山島、馬祖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和海岸林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敏捷,雄蝶常在寄主附近作領域占有,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近年來外來的華南亞種入侵本島,在平地和郊山地區已看不到原生的種類,兩個亞種的辨識,在原生種前翅背面第一條帶紋是斷的,而華南亞種是連續的。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蕁麻科的青苧麻、密花苧麻、臺灣苧麻、柄果苧麻、水麻和水雞油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呈黃色球形,具九條左右凸起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固定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褐色,狀似捲曲的枯葉。
東南亞產小型鯉科,體幅較近似種寬,且體高與最大體長相對明顯;體側中後段至尾柄處,具有一三角形之紫黑色色塊;成熟雄性個體具紅色之背鰭、臀鰭與尾鰭。
分布區域
原產於泰國南部、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蘇門答臘的溪流,目前則多為繁殖培育,並有多樣水族品系(如黑三角燈或藍三角燈)
雌雄鳥同色。自額至後頭黑色有閃亮光澤,過眼線白色,由眼先,眼周圍至耳羽,並延長至頭後。背、肩、喉、胸及頸帶褐色的石板灰色。腮、眼下及頰黑色,腰、尾上覆羽栗褐色。翼上覆羽黑色,初級飛羽黑色,外瓣基部灰白色。尾羽黑褐色,除中央二對外,各羽末端灰白色。腹、尾下覆羽淡栗褐色。喙黑色,跗蹠肉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海拔 1,000 至 2,400 m 的闊葉樹林和針、闊葉混合林,也會在人工林活動。一般都單獨活動,有時也見3至5隻小群穿梭於枝椏間,或在樹枝上跳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