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仗花屬於攀緣性灌木,捲鬚三裂,為綠廊、棚架之最佳材料,也可牽引作籬笆牆垣,甚至屋頂、牆壁及地面的遮覆物用,生長勢強,覆蓋速度快。炮仗花的花,纍纍成串,並呈現討喜的大橘紅色,花苞為筒狀,就像"炮筒"也像小喇叭一樣蓄勢待發,而花開後花瓣略為反捲,露出黃色的花藥,充滿朝氣,每次花期也都在過年前,就像成串的鞭炮,因而得名。
栽培方式
性喜日光充足、排水通風良好環境。土質選擇性不強,但以富含有機質之土壤生長最好。苗木定植時植穴宜稍大,並置放基肥可有利植株生長壯大。幼苗期可在株旁設立小支柱,牽引上棚,可摘心,以促使更多側枝產生。每月施用複合肥料一次即可。生長適溫為20-30℃,開花期常在過年前,更添喜氣。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北部山區棲地少,較難看到。成蟲喜歡於疏灌草地、農田、荒地和河濱等明 亮開闊的環境出現,在靠近地面活潑飛行,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在臺灣的黃蝶屬共有七種,本種 是唯一沒有性標的種類,低溫期前後翅緣毛呈桃紅色,在辨識上必須有經驗者,才能準確辨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豆科的假含羞草和大葉假含羞草,雌蝶將卵 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葉片上,卵呈淡黃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為綠色,於寄主植物的枝條或葉片下 化蛹,蛹為縊蛹,外觀呈綠色,兩側扁平,頭頂有一尖狀突起。
幼魚頭部有不規則縱紋,成魚則消失,惟成魚面頰部具細緻花紋;體色多以橘黃至褐紅為主,體背側線上方有一個明顯的小白點,吻端則具一藍色斜紋。
分布區域
西北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香港,臺灣周邊海域亦有分佈
雌雄鳥同型,自頭頂至尾上覆羽為一致的橄欖褐色,尾羽暗褐色,羽緣為稍亮的赤褐色。眼先及眼後暗褐色,形成不明顯的過眼線,眉斑為模糊的黃褐色。雙翼暗褐色,羽緣為稍亮赤褐色,腹面淡黃褐色,喉及腹部中央為稍淡灰黃色。喙暗褐色,下喙淡色。跗蹠及趾淡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向陽的森林邊緣以及乾燥地區的草叢中,其棲地偏好開闊的山坡,又有濃密的高草或灌叢可供躲藏的環境,甚少進入闊葉森林內。經常躲在密叢中,不輕易露面,但喜好鳴唱,繁殖期間在適當的環境隨時可聽見婉轉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