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紅豆屬小豆類,國內栽培品種為紅色種皮,故以「紅豆」稱之。臺灣光復以前,紅豆先後有西京、原德、圓葉、劍尖、棕雅灣等諸多品種,前4種為日本引進,後者產於東部山地原鄉。早期以屏東在來紅豆為主要栽培品種,但因其栽培時植株容易蔓性化生長、徒長倒伏,籽粒較小且品質較差,進而逐漸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高雄場)育成的改良品種所全面取代。 高雄場育成紅豆優良品種,全臺栽培覆蓋率100% ...< 詳全文>
紅豆是高屏地區之重要裡作作物,臺灣紅豆早期屬春夏作型,在各地山地零星栽培,至民國45年前後,在屏東利用二期水稻收穫後之稻田種植紅豆成功後,始發展為經濟栽培的作物,紅豆種植採用不整地人工穴播栽培,於水稻收穫後,束完稻草,於近稻叢處人工穴播(即禾根豆栽培),播種完在覆蓋稻草,收穫時以人工收割,在用脫粒機脫粒或置於晒場,用槤枷脫粒,因此需要很多人力,在農業社會的時代,栽培紅豆至收穫的過程,青年男女成天在...< 詳全文>
一、品種特性: (一)育種方式:混合譜系法。 (二)育種目標:育成種皮鮮紅美觀、着莢位高、著粒密、直立不蔓生、落葉性佳、 成熟整齊一致的品種。 (三)植株特性:人工雜交品種,株高35~43公分...< 詳全文>
本網站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