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藥花屬名由aphelandra(簡單)及andros(雄性)組成,故名"單藥花",株高約15-25公分。花簇金字塔形,苞片大,瓦片狀層層重疊。金脈單藥花的葉子和花朵都相當搶眼。葉子的顏色深綠且富有光澤,葉緣有波浪狀,且具有白色或黃色的美麗條紋,故又稱為金脈單藥花。橘黃色系的花朵由下而上堆疊,有如一座小塔,非常別緻。花期是夏秋,但一年四季皆可作為觀葉之用。
栽培方式
原生於溫暖濕潤的中南美,喜好溫和濕潤的氣候,約為25-30℃,通常可在遮蔭的地方生長,不耐強光直射,甚至可在室內生長,且因其葉片具有美麗的紋路,花期外,亦可作觀葉植物欣賞。氣溫高於35℃ 或低於15℃都會引起葉片損傷捲曲。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離島龜山島也曾有幼蟲觀察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中活動,飛行活潑快速,雄蝶常飛至山頂附近作領域占有或群聚於溪床吸水,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本種在蛺蝶科中,算是不常見的種類,外觀顏色斑紋也與其他蝶種不同,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不休眠的幼蟲形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清風藤科的山豬肉、筆羅子、綠樟和紫珠泡花樹,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卵呈白色近球形上有微凸的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體色為深、淺綠色交雜,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褐色狀似枯葉。
體長約11cm,雌雄鳥的羽色相同。上喙灰黑色,下喙鉛灰色,虹膜黑褐色,頭、頸、背大致為褐色,雙翼暗褐色,腰及尾上覆羽帶淡金黃色,胸脇白色、帶黑褐色鱗狀斑,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尾羽褐色,腳鉛色。 幼鳥的胸及脇土棕色、無鱗狀斑,其餘與成鳥相同。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台灣海拔500m以下的平地及低海拔丘陵,喜歡於農田及芒草叢中覓食,春夏期間經常成對活動,秋冬季時成5至8隻小群活動,但在食物集中地則會有數十至百隻的覓食群,群聚性相當明顯。飛行時成直線波浪狀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