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星狀毛。綠色草質莖、直立,不分枝,株高可逹2~3公尺。圓形或掌狀裂葉、互生葉緣有圓鋸齒。單花頂開或開放於葉腋間,花瓣基本數為5片,花瓣全緣,或有缺刻與波浪摺邊,品種繁多具有單瓣、重瓣與半重瓣等園藝品種。
栽培方式
臺灣多做一、二年生草花栽培,於平地栽培時應於春或秋播種,避免延宕春播的時間,如春末後再播種,會因為氣溫過高而停止成長。為陽性植物,喜好全日照環境,日照如不充足,栽於蔭蔽處生育不佳、開花不良。生長期水份宜充足供給,每月定期施予追肥一次,有利於植株生長。栽培以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株高較高,生育期間應架設支柱避免植株倒伏。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地至中海拔山區,另外澎湖也曾有記錄,近年來未再觀察到。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和常綠硬葉林等的森林邊緣和溪流沿岸處活動,成蟲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成蟲翅膀腹面圖紋像菜葉,有近似葉脈、蟲咬痕和水傷的斑紋,早期職業採蝶人稱牠為高麗菜蝶。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臺灣鉤粉蝶,其後翅外緣呈鋸齒狀,本種則為圓弧狀,在辨識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鼠李科的桶鉤藤和小葉鼠李,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嫩葉、新芽上,卵呈橙黃色梭狀,側邊有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綠色,於寄主植物的枝條或葉片下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淺綠色,翅基附近有一褐色斑紋。
雌雄鳥外形相同。前額金黃色,眼先紅色,眼睛上方有黑色眉線,喙粗厚,黑色。頭頂由黃色逐漸轉成天藍色,耳羽及頸部上方天藍色,頸後有紅色區塊,頸側與身體背面鮮綠色,尾羽蒼綠色,除中央尾羽外,各羽的內瓣黑褐色。下頦與喉部上方金黃色,胸部上方有紅斑,胸以下鮮黃綠色;跗蹠與趾鉛灰色。
棲地與習性
喜歡在平地至中高海拔闊葉林或公園中樹木枝葉較濃密處活動。台灣南部的數量原來較北部多,但近年北部的數量已相當普遍,同時也較易在庭園中枝葉不濃密處見到。食性:以野果、水果及少量的昆蟲等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