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有燈泡形層狀鱗莖的球根,直徑4~6公分。基生葉3~5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葉長15~25公分、葉寬5~10公分,葉有白粉,葉身常呈波浪狀。花自葉心伸出,花莖高15~30公分。花瓣6枚,因品種不同有各種顏色,花瓣基部或有黃色或深紫色色斑,瓣緣平順或有皺摺、缺刻、流蘇等變化。花初開時鐘形,開後平展呈碟形,花徑10~15公分,一般品種為單瓣,亦有重瓣品種。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涼爽環境,台灣一般作為一次性栽培應用。於冬季買回進口球根,將球根種入介質中,深度大約是球根的兩倍,間距大約球根2~3倍。介質使用排水良好的培養土或砂質壤土均可。種完觀察介質乾燥才澆水,大約2週可以萌芽,種下球根到開花大約要1.5~2.5個月時間,溫度越高開花越快,品種不同開花時間有會有差異。開花後觀賞後一般不繼續進行栽培。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也有分佈。成蟲主要出現於草原、濕地、農田、荒地和河川岸邊等明亮開闊的環境,飛行緩慢喜歡吸食腐果和樹液等。本種季節型非常明顯,高溫期前後翅腹面的眼紋大而明顯,低溫期眼紋縮小。因棲息的環境近年來被開發、整治或逐漸減少消失,族群已出現式微的趨勢,值得加以關注。本屬臺灣產有七種,外形斑紋近似,本種雄蝶後翅中室前側脈膨大,且翅色比其他近似種較淺,在辨識上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本氏柳葉箬、芒、五節芒、開卡蘆、李氏禾、象草、稻和茭白筍等,雌蝶將卵數顆聚產於寄主葉面上,卵呈淡黃色半透明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有綠色和褐色兩型,終齡幼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也有綠色和褐色兩型。
小型塘鱧,體色灰藍並於體側上具有橘紅色之橫紋;背鰭兩段,與臀鰭皆具黃紅雙色相間,尾柄處具眼斑;成熟雄性具隆起額端。背鰭硬棘數8-9,軟條數13-14;臀鰭硬棘數1,軟條數13-14。
分布區域
巴布亞新幾內亞
體長約15cm。雌雄鳥羽色差異甚大。喙鉛灰色,虹膜黑褐色,腳灰紅色。雄鳥全身大致為暗朱紅色,有白色眉斑,翼及尾羽為黑褐色,三級飛羽末端白色,胸腹常有不明顯的暗色縱斑。雌鳥通體為黑褐色,有黑色縱斑,無眉斑,三級飛羽末端白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台灣海拔2,000m以上的山區,但以海拔較高的針葉林帶較為常見,經常單獨、成對或成群活動,領域性並不明顯。喜好空曠地、森林邊緣或森林中的空隙,較少在密林內出現。多在地面層活動,不甚懼人,但停棲時多在針葉樹頂端、電線及突出岩石上。飛行時速度相當快,呈波浪狀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