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匍匐性草本,莖長10-30公分,少分枝;三出複葉,互生,柄長4-12公分;小葉倒卵形或倒心形,長0.8-2公分,寬1-2公分,先端微凹,基部鈍形,細銳鋸齒緣,表面常有白色的斑塊;頭狀花序,密集成球狀,腋生;花萼鐘形,5裂,裂片線形;旗瓣白色,長圓形,先端圓具突尖,基部爪寬大,翼瓣及龍骨瓣都具長爪;莢果線形;種子2-4粒。
栽培方式
一般喜歡生長於寒冷,肥沃且溼潤的壤土,在梨山武陵農場附近可發現其蹤跡。抗寒能力較強,且不怕霜害,冬季時仍保持翠綠色,但其缺點為不耐乾旱且耐熱性也稍差些。白三葉草可以在草地、農作物及及園林中生長。耐低割,在不同土壤的種類及pH值中都可以生長,較喜歡黏土。為自然或有機草地護理的有益媒介,因具有固氮的能力較野草優勝。天然固氮可以減低土壤的淋瀘,及預防一些疾病。
本種為特有亞種,主要產於本島中、南部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熱帶季雨林等處活動, 成蝶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早期產量非常多,是當年蝴蝶加工重要的材料蝶之一,近來 環境破壞後,數量已逐年下降。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為多種白花菜科的植物,但主要都是在毛瓣蝴蝶木 上發現幼蟲,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新芽、嫩葉和花苞上,卵呈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淺綠 色體表密佈白色短毛,於寄主植物的葉片表面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為綠色。
體呈側扁,惟頭部與吻端多略向前延伸;體呈紅褐色至深褐色,隨個體成長而逐漸暗沉,幼魚體側有7-8條銀色橫帶,隨成長而消失。
分布區域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北起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台灣以西南海域較多,亦有養殖培育供作食用。
雌雄鳥同色。額至前頭黑色,有白色細縱紋,頭頂至後頭欖褐色。眉斑白色細長,由上喙基部延至後頸,眼先、眼下和耳羽黑色。後頸和上背栗紅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翼欖褐色。飛羽內瓣褐色,尾羽暗褐色,具深色橫紋。腮、喉白色,胸羽白色,各羽羽軸黑褐色,形成斑點。腹栗色雜有白色斑駁,脇栗色,尾下覆羽欖色。上喙黑色,下喙象牙白色。跗蹠黑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平地至山區海拔1,500m闊葉樹林、灌叢或草叢,多見在底層或地面上活動。但在海拔2,400m處有時也能聽到其鳴叫聲。一般不作遠距離的飛行,遇人則竄入濃密的叢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