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莖葉可拿來搭配生菜沙拉,特別適用於油膩的魚類菜餚,具特別香氣,能讓肉類"回香"(香氣回來)。果實及種子被當做香料,稱為小茴香。通常茴香當做香料作物,但開起花來,一朵朵像黃色小傘的花球,也極具觀賞價值。
栽培方式
茴香耐寒,適溫15-25℃,植株高度約50~150公分,全株表面有粉霜,具強烈香氣,莖直立中空多分枝,花為齊頭的繖形花序,像一朵朵小傘一般,每朵小花花瓣向內彎的黃花,花極小。羽狀複葉,形狀類似紅蘿蔔。通常茴香在秋冬播種,生長到隔年春夏開花,臺灣夏潮溼炎熱,無法越夏。
本種為特有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以北部較常見。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本種 在低溫期腹面斑紋減退模糊,季節型明顯,後翅的尾突與其旁邊的眼狀斑紋,形成一個類似頭部構造藉以欺敵,另外後翅臀 區有一葉狀突起,由正後方看,狀似一對眼睛,其作用同前,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霓彩燕灰蝶,其腹面底色較淺,雄蝶翅腹 面線紋之白線部份較不明顯,在辨識上並不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何種形態越冬尚不清楚。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包含無患子科、大麻科和千屈菜科等 ,主要取食部位為花苞或幼果,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花序上,卵呈淺綠色半球形,表面有明顯網狀突稜,幼蟲齡期共 分為四齡,終齡幼蟲綠色,通常於樹皮或落葉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褐色,上有黑褐色斑紋。
雌雄鳥同色。額、頭至後頸暗鼠灰色,兩側各有一條黑褐色縱紋,眼圈白色,顏臉部至側頸鼠灰色。背、腰、尾上覆羽、翼羽和尾羽等為黃褐色,飛羽內瓣暗褐色。腮、喉灰白色,胸、腹淡黃褐色,中央白色,尾下覆羽淡黃褐色。喙黑褐色,跗蹠肉黃色。
棲地與習性
分布範圍甚廣,自平原至海拔2,800m的高山都可見其蹤跡(Yen1990)。林棲性鳥類,活動於林中各層面,包括低層的叢藪、中層的枝葉末端和上層的樹梢。覓食和鳴唱等活動都在喬木的枝葉間(許晃哲2003)。 在非繁殖期常與其它小型鳥類如紅頭穗鶥、綠鳳鶥、灰喉山椒等混群。在混群中,本種的數量最多,並領導群鳥覓食和活動,如遇空中天敵,常率先發出警戒聲,使鳥群能立即逃避(Chen&Hsieh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