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株有毛,地下有發達的走莖,藉以生長繁殖,休眠期根莖末端肥大,可取出作為繁殖材料。莖直立或斜伸,莖紅褐色。對生葉片披針形或長卵形,長約6~10㎝,寬約1~2㎝。葉面墨綠,略有光亮感,觸摸質感粗澀。總狀花序自莖端伸出或單花開於近莖端的葉腋,花梗細長可達5㎝以上,5枚花萼線形。囊狀(壺形)花長約2~3㎝,花冠5裂,裂片圓形深橘色。花橘色或橘黃色,喉部黃色有橘色細沙狀的斑點。花形花色、植株高度、葉片大小即寬度因品種不同而有差異。開花期秋末至春季。
栽培方式
喜好半日照到全日照的潮濕環境,植株略具耐旱性,可觀察嫩葉略有萎軟疲態時就澆水,水不要淋到花、葉,因為全株有毛容易沾濕,如此會誘發灰黴病。冬春季開花期約隔兩週施一次液體開花肥。一直養到4~5月時,因為日照時間變長開花漸少,且氣候變熱,植株開始生長衰弱且葉片出現焦黃的現象,可將植株移到牆蔭或樹蔭下半日照的位置,將枯黃的枝葉剪除。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小琉球、澎湖群島、蘭嶼、綠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和都市綠地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會訪花吸蜜,雄蝶喜於林緣上空來回飛行。因主要取食人為栽植多種芸香科植物,是郊區最容易看到的蝴蝶之一。本種雌蝶分有、無尾兩型,各型斑紋顏色差異非常大,常出現於柑橘或柚子園裏。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以蛹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芸香科的柑橘、臺灣香檬和柚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幼葉或新芽上,卵為橙黃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臭角為橙紅色。蛹為縊蛹,有綠、褐色兩型,常於寄主枝幹上或附近其他場所化蛹。
體長約11cm,雌雄鳥的羽色有些微差異。雄鳥喙鉛灰色,虹膜黑褐色,頭、頸、上胸為黑褐色,背、肩羽、飛羽、腰、尾上覆羽為栗褐色,腹部為栗色,但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為黑色,上胸的黑褐色與腹部的栗色間的對比並不強烈。腿黑色,腳鉛色。亞成鳥全身羽色污褐色,頭部及身體的顏色對比並不明顯。 雌鳥的頭頂顏色較淡,其餘與雄鳥類似。台灣也有引進東南亞的亞種並在野外立足,這些外來亞種的頭、頸、胸顏色較黑,胸的黑色與腹部的栗色間對比較為強烈。
棲地與習性
分布於台灣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及丘陵,多半出現在開墾地、草叢或樹林,經常成小群活動,或與斑文鳥混群活動,群聚性相當明顯。多在地面或草叢活動,停棲時常選擇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