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於1910年自新加坡引入栽種,其名稱是由英名Roselle音譯而來。莖直立。植株可高達2-3公尺,但一般經濟栽培多控制在1.5公尺左右以利採收。莖皮紫紅色或綠白色,幼株葉呈長卵形,長成後多為掌狀分裂,花朵單生於葉腋,由下往上開,花瓣覆瓦狀排列,猶如芙蓉般美麗,極具觀賞價值。而洛神葵經常被拿來利用的是為其"萼果",由萼片與下萼於花謝後增大,形成美麗之寶珠狀,其含有3%蘋果酸,色素及酸味均可製成加工品,如果醬、果汁、蜜餞或飲料。
栽培方式
生育適溫範圍大15-30℃皆可,對土壤的選擇亦不嚴苛,但需日照良好,是一種既耐旱且又能粗放栽培的作物。株距可採1公尺,生育期間可進行1-2次摘心促進分枝,自然況下每年10-12月開始開花,花朵早上開放,下午花瓣隨即凋謝掉落,萼果於花謝後逐漸肥大,萼片肥厚,若為經濟栽培即可開始採收萼果應用。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主要以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平地和淺山地區為主。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熱 帶季風林、熱帶雨林、海岸林和竹林等處活動,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多姿麝鳳蝶,該種後翅 尾狀突起內有紅色斑紋,本種全為黑色,所以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馬兜鈴科的臺灣馬兜鈴、港口馬兜鈴、蜂窩馬 兜鈴和瓜葉馬兜鈴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的枝、葉、莖或附近物體上,卵為暗橙紅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 幼蟲外形有肉棘狀突起,臭角為橙黃色。蛹為縊蛹,外形具突稜及板狀突起有保護作用。
體呈側扁,惟頭部與吻端多略向前延伸;體呈紅褐色至深褐色,隨個體成長而逐漸暗沉,幼魚體側有7-8條銀色橫帶,隨成長而消失。
分布區域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北起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台灣以西南海域較多,亦有養殖培育供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