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大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樹幹光滑,灰白色,成株基部會出現板根;二回羽狀複葉,互生,長60-80公分;羽片10-20對,對生;小葉長橢圓形,長0.5-1公分,寬0.2-0.3公分,全緣,先端鈍突尖,基部圓鈍;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線狀披針形,5裂片;花瓣鮮紅色帶有黃暈,5枚,離生;雄蕊10枚,離生;莢果成熟時為褐色,刀劍狀,扁平,木質化;種子深褐色帶有灰白斑紋,狹長橢圓形,首尾兩端圓鈍。
栽培方式
栽培土壤以沙質壤土最佳,排水良好,日照充足之處。 幼株每年在春、夏兩季施肥兩次。從幼苗期到成株開花約7年。 每年2月初冬芽萌發,4~7月為生長高峰,7月下旬因氣溫升高,生長量下降,8月中下旬後氣溫下降,生長加快,10月後生長又减緩,12月~翌年1月份落葉。選擇土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且向陽處栽植。春季萌芽前與開花前各施肥一次。颱風季節及時清理被吹斷枝葉以預防病虫害,主要病蟲害有葉斑病和夜蛾幼虫等。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本種在低 溫期腹面斑紋會減退,季節型明顯,後翅的尾突與其旁邊的眼狀斑紋,形成一個類似頭部構造藉以欺敵,在臺灣類 似的種類為蘭灰蝶,該種具有兩對尾突,本種則僅有一對,在辨識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低溫期罕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薔薇科的羽萼懸鉤子、臺灣懸鉤子和高山 懸鉤子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花苞或葉背,卵呈淺藍色半球形,有光澤表面有粗網刻紋路,幼蟲齡期共分 為四齡,終齡幼蟲黃白或淺綠色,蛀蝕寄主植物以外木材,穿孔後於內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紅褐色,上有暗褐 色斑紋。
體呈縱扁,全身黝黑,體表及各鰭密布白色圓點,惟圓點大小、分佈位置、數量與密度,多隨個體及其不同成長階段持續變化;幼魚圓點較大而稀疏,成體則密集但相對細小
分布區域
南美洲奧里諾科河上游,及亞馬遜河中下游的南部支流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