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鼠尾草具有特殊的鳳梨香甜味,嫩葉沾粉油炸非常可口,並可泡茶飲用。紅色的長筒形的脣形花組成,花型長約2.5公分,雄蕊2枚,雌蕊1枚,突出於花冠外,露地栽培可長至70公分以上,盛花時,串串紅花相當迷人,不僅可欣賞,又是多用途的香草植物,在臺灣風土適應性很好,繁殖力亦很旺盛。
栽培方式
鳳梨鼠尾草性喜肥沃疏鬆的土壤,不可積水,可略乾旱,修剪時要經常摘除頂芽,讓植株矮化以促進側枝生長。鼠尾草是屬於短日照花芽分化的植物,冬季短日時期,不可將其栽種在夜間有燈光照明處。秋季花苞已形成時,不要修剪,以免把花苞剪除易,每年會開3~4次花。
本種為特有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龜山島也有分佈,另外有記錄說在馬祖和大陸華南地區也分布,但尚待確認。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竹林等處活動,飛行緩慢,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雄蝶常於林邊停棲,驅趕其他蝶類。本種被認為擬態斑蝶,但在臺灣並沒有找到擬態對象,也沒有與臺灣斑眼蝶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部份冬季較寒冷地區則以終齡幼蟲休眠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竹亞科的綠竹、佛竹、蓬萊竹、刺竹和孟宗竹等,雌蝶將卵單產於竹葉上,卵呈淡黃色半透明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六齡,終齡幼蟲像枯黃的竹葉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也是像枯黃的竹葉。
體長,稍呈圓筒形,尾柄側扁。頭稍尖,吻鈍而突出,口稍下位。鬚2對,吻鬚較短,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隱埋於皮膚內,有人稱之為〝倒刺鲃〞;背鰭無硬刺。體被大圓鱗,側鱗基底具黑斑。體背部茶黃色,腹部灰白,背鰭邊緣黑色,其他各鰭橙紅色。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亦為休閒垂釣對象。
分布區域
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如曾文溪、高屏溪、卑南溪、秀姑巒溪、花蓮溪等;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