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小灌木,株高可逹1公尺。莖小枝為四方形,略以二分叉方式生長,光滑無毛。菱形或卵狀橢圓形葉對生、粗鋸齒緣、紙質。羽狀脈十分明顯,質地粗糙。葉片搓揉後具刺鼻的氣味。穗狀花序頂生在枝稍頂端,花序長逹30公分左右,淡紫至藍色的小花,日開2~3朵自花序下方向上方開放,花瓣5片;單花花朵壽命不長僅一日,但花期長逹一季以上。長橢圓形蒴果,每一蒴果含種子2顆。
栽培方式
長穗木生長強健,對土壤的適應廣,喜好生長於陽光充足、溫暖及潮濕的環境,稍具耐旱性。臺灣北部盆植時,宜注意冬季寒流低溫造成的掉葉現象,可移置避風處或套塑膠袋等防寒的作業。用做綠籬時可於進入暖季生長期前進行,在春季進行強剪及換盆、鬆土作業,可保持地上部植群的美觀。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小琉球、澎湖、金門、馬祖、綠島和蘭嶼也有分佈。成蟲的棲地選擇非常多樣,差不多涵蓋所有環境,喜歡陽光充足的場所活動,成蟲飛行活潑,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在臺灣的黃蝶屬共有七種,只有本種在前翅腹面的中室,具有三枚黑褐色細紋,不過部份有個體差異,再加上季節型的變化,在辨識上必須有經驗者,才能準確辨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豆科,不管是野外生長或人工栽植的,都可被其利用,雌蝶將卵聚產於寄主植物的新芽或葉片下,卵呈白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為深綠色,於寄主植物的枝條上集體化蛹,偶有單獨化蛹,蛹為縊蛹,蛹外觀有褐、綠色兩型,兩側扁平,頭頂有一尖狀突起。
本種為南美產小型脂鯉,具類似特徵之近似種類共有至少3種,本種相對其他兩種,雖同樣具有紅色吻端,但主要紅色部位偏向額端與眼睛周圍,且尾鰭上下緣之黑白相間色帶相對寬闊,尾柄處之黑色縱線,亦多有向前延伸至腹鰭對應位置
分布區域
於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包括尼格羅河與普魯斯河等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