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桿菊的英文就是"strawflower",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台灣作為一年生植物栽培,株高可達1米以上,葉互生,呈灰綠色略帶黏質,莖桿直立粗壯,花朵之舌狀花為圍繞頭狀花序的多層總苞片,乾燥蠟質,有光澤,觸感似紙質乾燥花,花朵中心的管狀花謝後,其蠟質苞片依然維持原狀,是非常好的乾燥花材,故稱為"蠟菊、不凋花",甚至採收後,還會隨著空氣濕度開放及緊閉。
栽培方式
麥桿菊為半耐寒性,生性強健,生育適溫12-25℃,喜日照、排水良好,栽培土質以砂質壤土最適宜。9~10月為播種期,種子為好光性,不必覆土,本葉7~8枚時可定植,栽培土中預拌入有機肥或複合性肥料為基肥,麥桿菊吸肥力強,生長期間可每2星期施用花肥1次,花期時氮肥不需太多,以免會有抽高倒伏的問題。定植後進行摘心,可摘到2~3次以促進分枝。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也有分佈。成蟲主要出現於草原、濕地、農田、荒地和河川岸邊等明亮開闊的環境,飛行緩慢喜歡吸食腐果和樹液等。本種季節型非常明顯,高溫期前後翅腹面的眼紋大而明顯,低溫期眼紋縮小。因棲息的環境近年來被開發、整治或逐漸減少消失,族群已出現式微的趨勢,值得加以關注。本屬臺灣產有七種,外形斑紋近似,本種雄蝶後翅中室前側脈膨大,且翅色比其他近似種較淺,在辨識上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本氏柳葉箬、芒、五節芒、開卡蘆、李氏禾、象草、稻和茭白筍等,雌蝶將卵數顆聚產於寄主葉面上,卵呈淡黃色半透明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有綠色和褐色兩型,終齡幼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也有綠色和褐色兩型。
體呈縱扁,全身黝黑,體表及各鰭密布白色圓點,惟圓點大小、分佈位置、數量與密度,多隨個體及其不同成長階段持續變化;幼魚圓點較大而稀疏,成體則密集但相對細小
分布區域
南美洲奧里諾科河上游,及亞馬遜河中下游的南部支流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