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手香屬於多年生草本,全株被毛,具肉質性,所以可耐旱,極易栽培,直立略蔓性,高20~90公分,枝葉均具特殊辛香味,因拿到手就香,故稱"到手香",也有因台語的"左手香"之稱,國語直接翻譯為"倒手香",為常見之民俗植物,相傳為民間作為外用消炎之用,雖也可內服,但若有疾病仍需就醫,勿自行服用。
栽培方式
到手香的葉片肥厚,具有細毛,喜歡溫暖且水分較少的環境,甚至是可耐旱,冬天低溫生長不良會有寒害現象,春到夏天會開粉紫色的花,不過到手香開花後進入老化,所以應經常摘除頂端花苞或葉片,可促進分枝。到手香需肥量並不高,可在春天補充緩效性肥料,每季再施用一次即可。若有鑲白邊品種的到手香,在低光下白邊會消失轉綠,若要保持其紋路需要移到高光處才行。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蘭嶼、綠島、澎湖群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林緣、草原、濕地、溪流邊和稻田等處的草叢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會訪花吸蜜吸水。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同屬的稻弄蝶,本種前翅背面中室端無白斑,而後翅腹面斑紋變化大,且非銀白色,兩者區分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冬季期以老熟幼蟲或蛹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稻、李氏禾、象草、臺灣蘆竹和牛筋草等,在臺灣為稻作害蟲之一,但為害情況並不嚴重,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卵為灰白色半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大幼蟲會依寄主種類,作不同形式之蟲巢。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蟲巢內壁,防止水份入侵。
雌雄鳥外形相同。頭圓大,翼型圓短,尾中等長度。頭頂、後頸及上背栗紅色,無眉斑。喙暗褐色,尖端骨色。體背與翼的覆羽橄欖褐色,初級飛羽和尾羽暗栗褐色,喉和胸淺酒紅色,腹部淡黃褐色。跗蹠與趾灰紅色。
棲地與習性
社會性極強,體型小且動作靈巧,會成群棲息於次生林、灌叢、草叢及蘆葦等環境中,尤其喜歡在枝條濃密處活動。很少做長距離飛行,穿越植物間比較寬廣的空隙時,在前方移動的個體會等待後方個體到達,然後一起急速穿越空地。移動時通常非常吵雜,除吱喳聲外也會發出結群的叫聲(見鳴叫聲)。通常鳥群中大部分個體屬於同一家族,成員有核心份子及邊緣份子兩類,核心份子通常很穩定,邊緣份子在兩鳥群相遇而且混群之後,少數有時會更換到另一群,當兩群再度相遇時,有些邊緣份子又會換回原群,或者進一步換到更遠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