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一般約10m,亦可以長至20m。成熟樹皮灰褐色,嫩枝褐色至深褐色像鐵的顏色,因此有「鐵」之稱。長卵形葉互生,葉面光滑,葉緣波浪狀,葉長約4~9㎝,寬約2~4㎝。大約於3~4月換葉,老葉黃化脫落,同時於新枝長出新葉。雌雄異株。繖形花序或聚繖花序自當年生枝的葉腋伸出,雄花花瓣基本4枚,雌花花瓣基本5枚。果實紅色有光澤,直徑約0.4~0.6㎝。開花期2~4月。結果期10~2月。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或半日照溫暖環境,自然生長在山區林緣及溪谷,適合種植於環境濕度較高的地點,忌強風乾燥的位置。土壤須排水良好且深厚,多加有機質使土壤肥沃可增進生長,種植後肥料每年施用一至兩次長效性肥料。因為是雌雄異株植物,如要賞果,必須種植多株以促進授粉。
本種為特有種,產於全島低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森林邊緣或溪流附近活動,飛行快速敏捷,停棲時翅膀平攤,並常躲在葉片下,藉以躲避天敵攻擊。除訪花吸蜜吸水外,也喜歡吸食各種動物的排遺。臺灣瑟弄蝶的後翅背面,具7枚呈弧形的黑色斑點,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冬季期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樟科的樟樹、錫蘭肉桂、假長葉楠、大葉楠、豬腳楠、臺灣檫樹、黃肉樹和山胡椒等,近年來發現人工栽種的陰香,牠們也會利用取食,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子或枝條上,卵呈扁球形,其上覆有來自雌蟲腹部末端之橙黃色軟毛,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不同齡期的幼蟲,會製作不同形式的蟲巢,高溫期大蟲巢邊緣,具有幼蟲咬出通風用之缺口,低溫期蟲巢成密閉狀。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防止水份入侵。
身體側扁且體高明顯,外觀似呈菱形,吻部短而鈍,且口小位於前端。體色因魚體大小、性別、成熟狀態及季節而不同;幼魚及雌魚背鰭上有明顯黑斑,成熟雄魚體色艷麗,吻端有追星,且體型相對較大,進入生殖成熟階段背腹部泛黑而眼鮮紅,雌魚則體色樸素,於臀鰭前方基部延伸細長之產卵管。
分布區域
亞洲東部;北起俄羅斯,南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