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白無暇的星形花瓣上,鑲著一顆黑色的珍珠(就是其子房部位),以西方人最重視的神聖之星"伯利恆之星"來命名,那就是在耶穌誕生時,在伯利恆天上發光指引來自東方的聖人找到耶穌的那顆星。伯利恆之星的地下部有燈泡狀的層狀鱗莖,屬於球根植物。根肉質較粗。鱗莖球徑約4~5㎝,葉片具革質,葉片上有白粉,葉片通常會略為內卷。實心花莖直挺,高度可達100㎝以上,花梗有爪狀綠色苞片,白色花瓣,其球形黑色或深綠色子房明顯。
栽培方式
喜好全日照環境,以及通風、乾燥的環境。栽培介質使用富含有機質,且排水良好的培養土或砂質壤土。澆水需待介質乾燥才澆,避免讓水滯留於葉叢中央。台灣栽培伯利恆之星需在高海拔地區進行,以利用其冷涼氣候來種植球根,適期於春季約3~4月間,球根尖端需露出土面。植株先長葉後開花,開花期約於春末到夏季。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彭佳嶼、龜山島、澎湖、蘭嶼、綠島和金門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活動,飛行緩慢優雅,成蟲會訪花吸蜜外。本種在高溫期會飛到較高的山區繁殖,另外於不同季節會隨氣流或季風,會在臺灣與日本間進行長距離遷移,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斯氏絹斑蝶,但其腹部是紅褐色,本種腹部是黑褐色,兩者區分容易,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北部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夾竹桃科的臺灣牛嬭菜、鷗蔓、毬蘭和薄葉牛皮消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背,卵呈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兩對肉質長突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蛹體粗短,外觀為翠綠色。
雌雄鳥體色稍異。雄鳥頭頂至後頸為紅褐色,背部鏽紅色,飛羽及尾羽紅褐色。腹部黃褐色,喉部白色,喉及前頸中央有黑褐色縱斑。雌鳥大致如雄鳥,頭頂栗褐色,腹面淡黃褐色,有深褐色斑紋,背面有白色斑點。幼鳥似雌鳥,但色澤更暗。喙淡黃色,喙峰褐色,眼先綠色,腳黃綠色,眼黃色。
棲地與習性
生活在沼澤區的蘆葦叢間、池塘旁、水稻田或茭白筍田中。性隱密,除非被刻意逼近,否則很少驚飛,常常伸直頸部、喙朝天,做出與環境相似的擬態,因此不易察覺到牠的存在,在清晨及黃昏較為活躍。單獨活動,會維護覓食領域。偶見其自稻田或池塘上方低空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