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粗壯,莖部短縮且堅實。葉具有長柄,一般會比葉長來得長,心型葉長10~20公分,葉面有光澤。佛燄花序很短,一般開於葉下不易察覺,紡錘形的佛燄苞綠色,,觀賞性不佳。
栽培方式
植株具有耐陰性,適合半日照環境栽培,如此葉片才會濃綠油亮,陽光照射容易使葉片黃化。介質使用排水良好的培養土,一般使用泥炭土或椰纖為主要基質。植株具有耐旱性,可觀察葉片略為萎軟或介質乾才澆水,時常於植株噴水,有助於生長且能保持葉面光潔。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緣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喜歡吸食動物的 排遺及死屍、腐果和樹液等,雄蟲會至溪邊吸水。本種一般來說數量不多,且飛行快速,不易觀察。在臺灣有一近 似的種類為小雙尾蛺蝶,本種在前翅腹面有多兩枚小黑斑,該種沒有這黑斑,在辨識可由此處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蛹的形態越冬。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多種豆科、鼠李科、薔薇科和榆科 ,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面上,卵呈橙黃色近球形,頂部扁平,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頭為矩形上半部有四支長條 突起,終齡幼蟲綠色於寄主枝條或葉下化蛹,蛹為懸蛹,外觀也是綠色為主,像植物的果實。
南美產小型脂鯉,體略呈側扁;全身殷紅,胸鰭後方具一橫向黑斑,背鰭與臀鰭末端則具黑色邊緣。目前則有短身、叉尾或長尾等特徵之水族品系。
分布區域
原產於南美洲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與烏拉圭等國境內之巴拉圭河與亞馬遜河水系
體長約30cm,雌雄鳥的羽色略有不同。雄鳥喙黑青色、下喙基黃綠色,虹膜粉紅色,額頭紅色,頭頂至後頸灰色、帶黑色軸斑,眼先黑色,臉及喉灰色,喉側有一黑色橫帶,背、肩羽、腰及翼羽黃綠色,翼羽褐綠色,飛羽黑色、帶有顯著白斑,胸、腹及尾下覆羽黃綠色,尾下覆羽帶黑褐色斑紋,尾黑色,但中央一對為黃綠色帶黑色橫斑,腳鉛綠色。 雌鳥額頭灰色、並非紅色,其餘部分與雄鳥相同。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海拔800公尺至3,000公尺之間的山區,但以海拔2000公尺以上較為常見,於闊葉樹林及針葉樹林內皆可發現,大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喜攀爬於樹幹或樹枝上,搜尋樹幹內或樹皮間的昆蟲,但與台灣其它兩種樹棲啄木鳥相比,綠啄木較少進行啄木,而且會飛到地面上覓食。少作長距離飛行,多在樹與樹之間作短程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