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草本,株高10-15公分。 莖:直立或斜上,多分枝。 葉:單葉,對生,2型,呈2行排列;大型葉,具短柄,橢圓形或倒卵狀廣披針形,長0.2-0.6公分,寬0.05-0.1公分,先端鈍形或短尖,基部漸尖至楔形;小型葉,束生節部。 花:多數小花集合成頭狀的聚繖花序,腋生:花綠白色或略帶紅暈;雄蕊4枚。 果:瘦果卵圓形或長橢圓形,扁平,包被宿存萼中。
栽培方式
生性強健,適應力強,淺根性。於潮濕環境下,無論陰暗或光照,僅需淺薄的土壤,即可成群生長,但須注意陽光直射會造成葉片變褐色而脫落。雖為一年生植株,但繁殖力強,整年均可開花結果、綠意盎然。
本種為特有亞種,也是保育類蝴蝶,屬於第一類「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僅產於臺東蘭嶼。成蟲喜歡於熱帶雨林或 海岸林等區域活動,雄蝶偏好出現在林冠上或林中開闊處飛舞,飛行快速敏捷,具有明顯領域行為;雌蝶則喜好林 中較隱蔽環境,飛行較緩慢。成蟲喜訪花吸蜜。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有馬兜鈴科的港口馬兜鈴,雌蝶將卵單產 於寄主葉片背面或附近植物上,卵為橙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外形有肉棘狀突起,臭角為橙色。終 齡幼蟲化蛹前,常會將寄主木質化的莖環狀剝皮,蛹為縊蛹,外觀像捲曲的枯葉具保護作用。
幼魚頭部有不規則縱紋,成魚則消失,惟成魚面頰部具細緻花紋;體色多以橘黃至褐紅為主,體背側線上方有一個明顯的小白點,吻端則具一藍色斜紋。
分布區域
西北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香港,臺灣周邊海域亦有分佈
雌雄鳥外形相同。前額、臉頰及頭後的中央線白色或淺肉色,頭頂、後頸、下頦及喉部黑色,身體背面除了頸後下方有一小塊紅棕色羽區外,其它地方包括雙翼及尾羽均為鉛灰藍色,身體腹面在胸部以下深紅棕色,尾下覆羽紅棕色。喙骨黑色,跗蹠及趾暗鉛灰色。無翼帶,尾羽不帶白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主要在稀疏闊葉林的中上層活動,也會在樹林邊緣或灌叢矮樹上覓食。會單獨或成對活動。冬季會降遷到海拔僅幾十公尺的山腳樹林中活動。秋冬常形成單一鳥種的鳥群,或與畫眉科或山雀科鳥種形成混合鳥群一起活動。在北方的分布區有儲食行為,在台灣是否也會儲食尚待求證(Gosler&Clement2007)。會叼著螞蟻在身上擦拭,亦即文獻中所謂的蟻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