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茶花為灌木植物,但株高有時可達2公尺,為夾竹桃科的有毒香花,有人會將馬茶花和梔子花混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折斷枝條來判斷,若是有乳汁就是具毒性的馬茶花,此外,梔子花的花瓣較為厚質,馬茶花則是帶點透明花瓣質感,且白色如蕾絲邊的波折花瓣,英文名都稱之為"Crepe Jasmine( 絲緞茉莉)",不過也因花瓣質地較薄,不耐雨淋,每回下雨過後,花朵就變成像一團衛生紙,失去觀賞價值。
栽培方式
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以栽培。介質使用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促進生長時,可以在春至秋季,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介質表面略乾就要澆水,夏季尤其注意補足水分。喜好高濕度環境,燥熱處生長不良,栽培於牆蔭、水邊或葉片噴水可促進生長。馬茶花生長強健,少有病蟲害發生。冬季嚴寒時可能會有落葉休眠現象。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蘭嶼和綠島也有記錄,金門和馬祖則是不同亞種 。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和都市林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低溫期的個體,翅面上的白色斑紋 會更發達。在臺灣沒有近似的種類,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冬季低溫地區以幼生期越冬。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茜草科的山黃梔,其取食部位 為花苞和果實,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花苞、果實或果萼上,卵呈白色色半球形,表面有明顯網狀突稜,幼蟲 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橙、褐色交雜,通常於果實內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褐色,上有黑褐色斑紋。
雌雄鳥同色。額、頭至後頸暗鼠灰色,兩側各有一條黑褐色縱紋,眼圈白色,顏臉部至側頸鼠灰色。背、腰、尾上覆羽、翼羽和尾羽等為黃褐色,飛羽內瓣暗褐色。腮、喉灰白色,胸、腹淡黃褐色,中央白色,尾下覆羽淡黃褐色。喙黑褐色,跗蹠肉黃色。
棲地與習性
分布範圍甚廣,自平原至海拔2,800m的高山都可見其蹤跡(Yen1990)。林棲性鳥類,活動於林中各層面,包括低層的叢藪、中層的枝葉末端和上層的樹梢。覓食和鳴唱等活動都在喬木的枝葉間(許晃哲2003)。 在非繁殖期常與其它小型鳥類如紅頭穗鶥、綠鳳鶥、灰喉山椒等混群。在混群中,本種的數量最多,並領導群鳥覓食和活動,如遇空中天敵,常率先發出警戒聲,使鳥群能立即逃避(Chen&Hsieh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