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花的特徵就是喇叭狀的花朵,盛花時花朵多,在台灣已經屬於野花般的到處生長,甚至會蔓延到其他樹種,而會有被鏟除的命運。據說葉子擣汁後,是老祖母們保持頭髮烏黑亮麗的祕方。種子有毒。牽牛花攀緣力旺盛,適合作為快速形成遮蔭效果的植物材料。
栽培方式
纏繞型的草本蔓性植物,全株被粗硬毛或柔毛。性喜全日照及排水良好的環境。牽牛花的蔓莖是以反時針方向向左旋轉,環繞著支柱,而花苞則是順著時針方向盤旋生長,蔓藤可達2公尺以上,適於窗簷當作遮陽效果,但居家栽培需注意管理,以免變成纏繞叢生的野花。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澎湖、綠島和基隆嶼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 海岸林等處活動,飛行緩慢,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植物的汁液。本種在冬天會群體遷徙至臺灣南部及東 南部,在避風的山谷作集體越冬的現象。本種是臺灣產紫斑蝶中,體型最小者,所以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有桑科的盤龍木,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新芽 或幼葉上,卵呈淡黃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三對肉質長突起,終齡 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為翡翠色具強烈的金屬光澤。
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中的小型脂鯉,以其嬌小體型、豔麗體色與成群活動行為而成為備受歡迎的飼養對象;目前多以香港及東南亞繁殖為主,並有不同顏色及鰭式之繁多水族品系。
分布區域
原產於南美洲Solimões河域之三角洲
雌雄鳥同色。自額至後頭黑色有閃亮光澤,過眼線白色,由眼先,眼周圍至耳羽,並延長至頭後。背、肩、喉、胸及頸帶褐色的石板灰色。腮、眼下及頰黑色,腰、尾上覆羽栗褐色。翼上覆羽黑色,初級飛羽黑色,外瓣基部灰白色。尾羽黑褐色,除中央二對外,各羽末端灰白色。腹、尾下覆羽淡栗褐色。喙黑色,跗蹠肉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海拔 1,000 至 2,400 m 的闊葉樹林和針、闊葉混合林,也會在人工林活動。一般都單獨活動,有時也見3至5隻小群穿梭於枝椏間,或在樹枝上跳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