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槿的花瓣5片,大而邊緣波狀,依品種不同有紅、粉、黃、橘等亮麗的顏色,雌蕊一枚,雄蕊多攸合成一體,顯明地突出花冠外,是其重要特色。朱槿一般作為綠籬使用,修剪為灌木型態,也有較高大株型如小喬木2-3米高。花朵不僅漂亮可摘來裝飾,拿掉花瓣後就可以舔到蜜汁,是很多小朋友的最愛。
栽培方式
朱槿只要栽培在全日照之處,隨著新枝條的成長就會陸續開花,幾乎全年都可開花,5-10月盛花期,為使開花不斷,必須使其不斷抽新梢,所以修剪促使長出較多的側枝開花,也可防止枝條生長過長。若為盆器栽培,一段時間後,細根纏繞盆底,會有老化現象發生,此時必須修剪根部重新種植或換植於大一號之花盆中,花期僅一天,早上開花,黃昏就會凋謝。
本種為臺灣舉世聞名的特有種,也是保育類蝴蝶,屬於第三類「其他應保護野生動物」,主要產於中央山脈中海 拔山地,春、秋季部份個體會降遷出現在低海拔山區。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和常綠硬葉林, 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偏好白色系的花朵如冇骨消和大頭茶等。
生活史
本種為一世代蝶種,冬季以不休眠休的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馬兜鈴科的臺灣馬兜鈴和大葉 馬兜鈴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表面或背面,卵為淡黃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外形有肉棘狀突起 ,臭角為橙黃色。蛹為縊蛹,外形具突稜及板狀突起有保護作用。
外型呈圓筒狀,多以頭部略為朝上,並以腹鰭支撐姿態停佇於底層,伺機攻擊獵物;具明顯領域性,種內與種間皆具殘食性。親魚具護卵與護幼習性,卵粒為呈長橢圓狀之黏性卵。背鰭硬棘數9,軟條數12-15;臀鰭硬棘數1,軟條數12-16;脊椎骨數32-35
分布區域
新幾內亞
雌雄鳥外形不同。雄鳥身體背面及胸腹部都是天藍色,上喙基部、頭後各有一個黑色區塊,胸前有一條新月形的黑色窄帶。背部顏色較深,飛羽與尾羽黑色有深藍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體側接近藍色。喙藍色,邊緣及喙尖黑色,跗蹠與趾藍色。雌鳥背部、翼及尾羽棕色,頭後及胸前沒有黑色,頭及胸部的天藍色較黯淡。某些族群的雄鳥在非繁殖季似乎與雌鳥羽色相近,但詳細狀況有待進一步求證。
棲地與習性
全年維持固定的領域,成對在人為干擾較少的樹林或林邊灌木叢中活動,會在空中定點飛行啄食(hover)枝葉上的小蟲,飛擊(sally)飛過棲枝的昆蟲再回到同一停棲點等待,偶然也會覓啄(glean)葉片間隱藏的小蟲。常和其它鳥種形成混合鳥群一起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