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蒲公英屬的植物西洋蒲公英的花期以春天為主,但因生長適應性強,只有嚴冬不開花,一年四季都可見其以野花形態出沒在公園及安全島及行道樹下。菊科蒲公英屬的植物在全世界共有400多種,在臺灣常見的有臺灣蒲公英和西洋蒲公英,西洋蒲公英雖從歐洲引入,但因其"瘦果"數量多,成熟後隨風飄散,繁殖快速、適應性強,在臺灣的族群數量比臺灣蒲公英還多,經常在桃園以北地區可見其蹤跡。
栽培方式
西洋蒲公英自歐洲引入,已歸化為臺灣野花,生長適應強,但由於其花朵並不大,故較不具觀賞及販售價值,臺灣偶有零星藥用栽培。西洋蒲公英的葉片常呈現簇生,開展平鋪或略高於地面,葉片倒批針狀,羽狀深裂、裂片三角形或不規則缺裂,外觀變異性大,生長適合15~28℃氣候,土壤略為濕潤的環境,但須注意排水問題,避免積水導致根部腐爛。葉富含維生素,可鮮食。可在夏秋間採集帶根全草,除去雜質,洗淨後曬乾備用,可泡茶、藥用。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臺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中較陰涼的區域活動,飛行快速,會訪花吸蜜 ,雄蝶喜於濕地吸水。臺灣類似的種類為翠鳳蝶,本種後翅尾突背面佈滿亮色麟,而翠鳳蝶集中形成黑邊,另外後 翅腹的淡色鱗片,本種只集中在翅基及下緣,而翠鳳蝶散佈至翅中央處,兩者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以蛹態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芸香科的吳茱萸、食茱萸和賊仔樹,雌蝶將卵 單產於寄主葉片背面,卵為淡黃綠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臭角為橙紅色。蛹為縊蛹,有綠、褐色兩型,常 於寄主枝葉下側化蛹。
南美產中型脂鯉,體幅略寬,但仍呈紡錘型;體側具不規則之橫向細紋,但隨成長體側之三個黑點愈加明顯。多以平直軀幹搭配略呈前傾姿態緩慢移動。背鰭軟條數12,臀鰭軟條數11。
分布區域
南美洲,蘇利南和亞馬遜河流域;主要由阿根廷出口
雌雄鳥同型。頭頸較短,喙粗壯略向下彎,枕部有窄羽形成羽冠,翼圓,跗蹠前緣具盾鱗,後緣具網鱗,尾短,尾羽12枚。成鳥額基白色,頭頂、上頸、背及肩羽黑藍色具金屬光澤。後枕有2至3條細長白色飾羽羽冠。頸側、雙翼、腰、尾為灰色。額、眉、頰、腮、喉、前頸及腹為白色。 幼鳥頭頂及羽冠黑綠色,背面灰褐色,有許多灰、黃及白色縱紋,腹面白色具暗褐色縱紋,背為褐色帶淡黃色斑點。飛羽及尾暗褐色、羽緣白,次級飛羽、大覆羽及中覆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橙紅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繁殖期轉為紫色;喙黑褐色;跗蹠及趾暗黃色,爪黑色。
棲地與習性
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河流、沼澤、池塘、河口附近。樹棲性,特別喜歡棲息在紅樹林、竹林及木麻黃防風林間。大 眼睛的構造正好配合其夜行的習性,在清晨及黃昏時也很活躍,日間常見其將頸部縮起,單足棲立於紅樹林或防風林中,有時會聚成大群。飛行時翼寬長,身體的形狀好像被壓縮過,比其它鷺類振翅的頻度高,會在飛行時鳴叫。 獵食時靠目視,但也會聽音辨位,方式為靜立待獵物接近,或是慢步接近獵物,常常單獨獵食,會維護覓食領域,但也會聚集到食物豐富的地區。可在日間覓食,但是常受到其它鷺科鳥類的攻擊驅趕,在夜間獵食捕獲的獵物雖然較少,但是食物體型較大。張晏銓(1997)對其溪流覓食棲地的研究發現,雖然本種腳的長度相對較短,常在溪流的淺平流區以定點站立的方式覓食,覓食效率較低,但是能量的消耗也少。 繁殖時會與牛背鷺、小白鷺形成壯觀的鷺鷥棲,雛鳥在巢中非常吵雜。而夜鷺活動時間和白鷺相反,白天看守營巢處,夜間外出覓食。鷺鷥群營巢的搬遷,通常是夜鷺先行,過了3至5年後,其它白鷺才會大批遷入(陳炳煌及顏重威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