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部有褐色根莖,鬚根黃白色。綠色葉片劍形,互生排列如扇狀,葉長可達1m,葉叢基部有老葉分解剩餘的鬚狀纖維。實心花莖的基部有數枚莖生葉,花莖末端有苞片,苞內能開出2~4朵花。紫藍色花朵直徑可達10㎝,外花被片倒卵型,易反折下垂,基部有黃白色斑紋。內花被片披針形直立。花後易結橢圓形蒴果。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為挺水性水生植物,適合種植於水深10~20公分的水岸或水池中,亦可用大型的水缸種植。種植前水底的泥土可以埋入有機肥,之後每季在追施一次肥料,肥料必須埋入泥土中,以免使水優養化。花朵僅一天壽命,為維持美觀,可將凋謝的花即時清除。冬季可以修剪枯黃的老葉與花梗。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另外金門也有分佈。成蟲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和竹林等陰暗環境,成蟲通常於天黑後開始活動,飛行活潑迅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本種原本在臺灣並無分布,1998年6月由陳光亮醫師在基隆地區首次發現後,迅速擴散分布,目前只剩南部部份地區沒有正式記錄外,已經變成非常容易觀察的普遍種。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竹亞科的綠竹、佛竹、蓬萊竹、刺竹、金絲竹和麻竹等,雌蝶將數十顆卵聚產於寄主葉片,卵呈黃綠色透明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體黑白相間並具黃白和紅色斑點會群聚並製作蟲巢躲藏其中,終齡幼蟲會在寄主或附近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有綠、褐色兩型。
害蟲學名:Pinnaspis aspidistrae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盾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腎蕨
作物學名:Nephrolepis cordifolia
作物科別:蓧蕨科
雄鳥繁殖羽額白色,頭頂及後頸黑色,與前頸的白色部分界線分明,有些個體在眼上方有部分灰黑色,有些頭全白色,背面黑色帶有墨綠金屬光澤,與後頸黑色並不相連,腹面全為白色。尾白色有灰色橫斑。非繁殖羽則後頸轉為灰黑色與前頸白色交界模糊,背面為無光澤的黑色。雌鳥似雄鳥,但背面為褐色,翼仍為黑色。眼黑色,喙細長黑色,腳長深粉紅色。飛行時尖細的黑色雙翼上下揮動,在白色腰部襯托下很顯眼,雙腳長長伸出於尾部之後。亞成鳥似雌鳥,但喙基部呈肉色或橙色,背面色澤較灰,有污白色羽緣,腳灰肉色。鄧宇發等(2000)將台灣度冬的長腳鷸頭型的式樣分為五型:全黑(頭頂及後頸全為黑色;全白(頭及頸部全為白色);頭頂黑(頭頂為黑色,後頸為白色);後頸黑(後頸為黑色,頭頂為白色);頸灰(頸部為灰色)。對於上色環的鳥進行分析,發現頭型與性別無關。
棲地與習性
棲局部普遍的冬候鳥,以台灣南部近海鹽田的數量最多,近年來度冬數量可達數百隻,也常出現於近海的魚塭、沼澤、河口。本種在台灣最喜好的棲地分別為鹽田、魚塭、河岸。西南沿海地帶開闢的鹽田多為抽砂填埋鹽沼而成,在乾季時規律的引入海水曬鹽,為半人工化的濕地,每年在颱風季過後約9月間開始整地引入海水,成為度冬水鳥的重要棲地,包括本種在內(翁義聰等1996)。魚塭在秋天時收穫,這時會將水排出。收穫後在淺水中剩下的小魚蝦及其它生物,便成為水鳥容易取得的食物,而休耕一段時間自然演進所生成的草澤也可提供隱蔽的棲息環境(翁義聰等1998)。近海河川兩旁會因漲退潮而產生許多泥灘地,擁有豐富的食物來源,因此成為水鳥重要的覓食區(鄧宇發等2000)。 白天以站立休息的時間最多,覓食主要在清晨、黃昏或退潮時段。行走時步伐穩健優雅,常於水深在腳關節高度的池塘中覓食,可敏捷的追捕小魚,也會用嘴喙置於水中左右掃動,並前進捕食獵物。冬季時如果天氣寒冷、季風強勁時,會以成群聚集的方式躲避寒害,此時覓食行為會相對減少。受到驚嚇而有警戒的行為時,頭部會上下擺動,驚飛時一面飛一面鳴叫。繁殖期有十分激烈的保護巢雛行為,如有侵入者進入巢的附近,親鳥會飛起高聲尖叫,同時會飛近侵入者企圖將其驅離。 春季遷移途中,長腳鷸已完成配對,而且不停地以交尾方式確認,到達合適的巢區就展開一季忙碌的繁殖工作。繁殖季開始,為了占領好的築巢基地,彼此之間會追來打去,衝突不斷。交尾的過程頗有可看性,首先雌鳥將頭頸伸直做一邀請雄鳥的動作,雄鳥先在雌鳥兩側來回幾次沾水整理自己羽毛,之後張翅奮力一跳,跳上雌鳥背上站住,且不停左右晃動以力求平衡,並慢慢將身體蹲下與雌鳥尾巴成一交叉,最後雌雄鳥泄殖孔瞬間交會完成射精,而雄鳥依勢落地,同時張翅將雌鳥抱住,倆倆頭靠頭相依,並緩緩向前幾步,最後雄鳥漸漸將翅收回與雌鳥分開,結束這段親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