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常綠喬木,株高可達30公尺左右,樹幹直主,莖呈灰白色,具白色斑點,樹枝常以水平伸展或斜上昇,自然樹型樹冠外型呈圓錐或三角形,生長茂密。橢圓形、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綠色具光澤,葉片大,長可逹35公分,寬有些可逹12公分,先端漸尖,基部略鈍;葉柄基部膨大,可見托葉的遺痕。單花、腋生,具短花梗,圓柱形花蕾;由青色的苞片包被,苞片上披有白色柔毛,開花時脫落。具強烈香味,白色披針形花被8~10枚,排成2列,雄蕊多數,心皮10~13枚合生成疏穗狀或呈毬果狀。
栽培方式
台灣氣候溫和很適合白玉蘭的栽培,白玉蘭生性強健、對土壤的適應性廣,但以栽培在富含有機質肥沃的微酸性壤土為宜,病蟲少容易栽培。居家以盆植為佳,可利用根域限制的方式矮化植株,建議至少栽於直徑30公分以上的盆器佳,花後修剪,行全面疏葉以強迫休眠;配合磷鉀肥的供給,能常保花開。如植株繁茂仍不能開花,利用環狀剝皮、刻傷樹幹及斷根等方式能促進開花。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和綠島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都市林等外緣處活動,飛行緩慢,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由於食性廣、環境耐受能力強,所以非常普遍,連公園、校園或一般私人庭院,都有機會觀察到,臺灣產同屬十四種中,本種背面三條白色斑紋最為狹窄,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麻科、榆科、大戟科、豆科、馬鞭草科、使君子和蕁麻科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末端,卵呈綠色球形,具六角形凹陷並布滿細刺,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身上有四對長棘刺,於葉片下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淺黃褐色狀具金色光澤,似捲曲的枯葉。
幼魚頭部有不規則縱紋,成魚則消失,惟成魚面頰部具細緻花紋;體色多以橘黃至褐紅為主,體背側線上方有一個明顯的小白點,吻端則具一藍色斜紋。
分布區域
西北太平洋,由日本南部至香港,臺灣周邊海域亦有分佈
雌雄鳥的外形不同,雌鳥較大也較美麗。雌鳥頭頂的頭央線米紅色,身體背面銅綠色帶有紅棕色縱紋。翼形寬圓,覆羽有細窄的黑色橫斑,初級飛羽10枚,飛羽內部灰色,外部有紅棕色斑點。肩部有2至3對淺色較長的羽毛,覆蓋在三級飛羽上,在背部兩側形成淺色縱紋。眼睛很大,位置更靠臉的前方,有助於判斷距離。眼周及眼睛後方白色,喉部與頸部紅棕色,胸部黑色,腹部白色。尾羽短,灰色有土黃色橫斑。喙紅褐色至近黑色,細長,尖端膨大並且下彎。鼻溝長度不及喙長的二分之一。跗蹠與趾橄欖棕色,趾甲相當長。 雄鳥頭頂的頭央線淡黃色,背部橄欖褐色有白色橫斑,飛羽內部灰色,外部為帶棕色的橄欖綠色,有深橘黃色橫斑及圓點。背部也有淺色縱紋。眼周及眼後方淺肉黃色有暗色邊框,頸部與喉部污白色,胸部上方淺灰褐色,胸部連接肩部有一白色寬帶,身體腹面其餘部分白色。亞成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眼周淺色眼眶不明顯。 幼鳥羽絨淺褐色,黑色過眼線由喙延伸到頭後。背部中央有橘紅色縱斑,兩側為黑色縱帶,兩翼也有黑色寬縱帶。喙黑色。
棲地與習性
分布於低海拔的濕地,常在沼澤、水田、池塘、河邊等濕地出現。主要是晨昏活動,也會在夜間覓食,白天藏匿於草叢中。能游泳,飛行慢,飛行時雙腳下垂。會單獨行動或形成小群,有時也會形成數十隻的大群。在台灣的彩鷸以水稻田為主要的覓食棲地。 彰化漢寶的彩鷸利用的覓食棲地包括剛開始耕作的水稻田(27%)、秧苗生長期的水稻田(18%)、收割後的水稻田(24%)、草澤地(11%)、田埂(5%)、牧草地(5%)、溝渠(4%)、休耕農地(4%)和其它(2%)(程培榮2002)。李淑雯等(2003)發現覓食環境的水位高低會影響彩鷸採用的覓食方式,當環境中無水或水極淺時,彩鷸會在軟土中挖掘尋找食物;當有淺水時,彩鷸會挖掘或擺動頭部以掃食的方式尋找食物;當覓食環境中水深5cm以上時,彩鷸完全採用擺動頭部掃食的方式。以晨昏為主要的活動時間,也會在夜間活動。不愛飛行,遇到危險會選擇躲藏或在原地定住不動,利用保護色與遮蔽物保護自己。直線飛行,鼓翼很深,姿態有些像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