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這種似乎全世界共通的區分方式,除多應用於鬥魚的欣賞、飼養與評比外,同時也與不同種類間的性別區分與繁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
以俗稱為泰國鬥魚或暹邏鬥魚的Betta splendens為例,本種不但是飼養最為普及的種類,同時也是所有展鬥改良的基礎。在性別區分上,飼養者多可藉由行為與型態差異上的兩大方向,進行相關辨認與管理。例如雄性個體總是有著鮮明的爭鬥性,而這種對於種內同性個體幾近水火不容的粗暴性格,多半會將雄性個體所具有的特徵顯露無疑。改良後的雄性個體多具有延長且寬大的背鰭、尾鰭與臀鰭,此外在爭鬥或求偶時,多半會將鰓蓋向前翻起,並在奮力撐起各鰭的同時,頻繁的抖動身體。但相對於雌魚而言,即便是經過色彩與型態改良的品系,雌魚的各鰭卻仍如野生型般短小單薄;此外,成熟雌魚的體側多具有明顯的橫紋,腹部除圓滾飽滿外,多還有著明顯突起的白色產卵管。
相對於以Betta splendens為培育基礎的展鬥,野生原鬥在性別區分上,往往多了份技巧性。因為原鬥不如經過改良培育的展鬥,在雄雌性別間有著鮮明的鰭型分布,甚至因為輸入初期的個體多半瘦弱,而讓性別判斷更顯困難。
所幸許多種類的原鬥,在繁殖上並不以吹吐泡巢護卵,而是如同多數湖產慈鯛般行口孵育幼,所以針對如紅戰狗(Betta macrostoma)或熊貓鬥魚(B. albimarginata)等口孵型種類,飼養者多可藉由同齡個體間的相對體型與口裂幅度差異,進行個體的性別區分。或是部份種類在體色表現程度、背鰭末端是否具有眼斑、臀鰭與背鰭末端的延長程度與領域行為上的差異,作為性別判斷的輔助依據。
圖說: 多數種類的鬥魚在欣賞價值上, 多集中於具有寬闊各鰭與鮮豔體色的雄性。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3%
我喜歡:29%
很實用:6%
夠新奇:0%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6/24
GOOD

廖*福(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8
好

陳*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8
真好

陳*隆(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18
讚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19
棒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19
讚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19
好文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19
真棒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19
thank

美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19
佳文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19
按讚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8
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8
喜歡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13
不錯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13
真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4/16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