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要有效降低個體間的領域行為,或是盡量避免環境中出現絕對優勢的個體,獨占活動空間與投餵餌料等資源,飼主的首要對策,便是先了解魚隻產生領域行為的原因。由於多數飼養觀賞魚的空間即其有限,甚至與自然水域對照,倍顯侷促狹隘,因此若是水量空間不足,或是飼養密度過高,往往容易導致個體具有異常明顯的領域行為。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的慈鯛、鯰魚或是中大型的加拉辛科魚類,由於在生態行為中便具有擁有固定活動空間的習性,藉以確保擁有食物來源與配偶資源的優勢,再加上許多種類都是以築巢形式,進行配對與繁衍子代的工作,所以諸如南美短鯛(dwarf cichlid)、河產及湖產慈鯛、甲鯰與棘甲鯰,都具有相當鮮明的領域性,甚至在種內或種間還具有相當明顯的排斥性。此外,這種習性也許個體的活動水層有關係;例如底棲性的魚種便較開放水域中的種類,擁有稍強的領域觀念,同樣生活在東非坦干依喀湖(Lake Tanganyika)中的蝦虎慈鯛(goby cichlid)與鯉型鯛(Cyprichromis spp.)便是最好的例子。
而部分原本不具明顯領域性的種類,也許會因為個體進入繁殖階段,基於營造產床、尋覓配偶或是護卵育幼的需求,而顯露出階段性的領域行為。
有效降低個體的領域行為,往往需要飼養者的巧思。常見處理的方式例如增加空間的複雜度、頻繁更改造景間的搭配、添加可使佔有領域優勢個體分散注意力的中表水層活動個體,甚至是調整照明時間、改變水流方向與在不破壞水質條件下增加投餵次數,都能讓個體的領域行為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
其中在增加空間的複雜度的策略上,除可讓優勢個體失去長期佔領固定環境,而削減其領域行為外,同時可讓弱勢個體擁有可供迴避與藏匿的安全區域,搭配適當的混養與增加投餵次數,往往可在簡單操作下,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圖說: 許多魚種產生的領域行為,往往限制了種內與種間的混養。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68%
我喜歡:27%
很實用:2%
夠新奇:0%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陳*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06
真好

廖*福(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06
真好

陳*隆(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06
讚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3
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3
喜歡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8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