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對於患病生物的相關治療管理,應該追溯至檢疫隔離工作,以及對病原的即時診斷;同時針對可能存在的病原(pathogen),採取適當的防堵、隔離與殺滅措施。只不過由於經常發生於觀賞魚隻感染的病原與相關疾病,廣泛的包括了病毒性、細菌性、真菌性與原生動物(protozoa),受限於訓練背景與相關檢驗器材缺乏,因此多數繁、養殖者,甚至是水族館的員工與老闆,在面對相關詢問時,充其量也僅能就簡單圖片對照病癥,然後再依據說明取用適當濃度進行治療。
正確的投藥操作,應該詢問相關地區的獸醫院,不過對於多數的飼養者而言,由於相關治療具有急迫性,因此寧願選擇自己對照藥品說明使用。不過在使用藥劑進行治療前,仍需在平時管理工作中,培養正確的投藥觀念。
「適時」、「適性」與「適量」,是投藥治療時必須具備的三大觀念。首先在適時方面,指的是投予藥物應掌握正確的時機;而正確的時機,除了包括選擇適當病程時機予以投藥治療,另一方面,則是必須考慮投藥的時間,是否能讓藥劑充分發揮效果。以好發於淡水魚的白點病(Ich disease)為例,如果能在蟲體入侵之初,便察覺並予以投藥治療,效果通常會較等到蟲體佈滿魚隻體表、眼球與各鰭後來得顯著。而一般用以殺滅體表或鰓腔寄生蟲的福馬林,則因為在光照下會轉為毒性較高的變性甲醛,因此一般使用需掌握在微光照或無光環境下進行。
「適性」指的則是使用藥品前,需同時對處理對象、混養魚隻、環境其他生物甚至水質狀態充分考量,因為針對處理特定病原的藥劑,一定不只一種,而知所以會有多種可供消費者選擇,其理由便在於許多魚隻對於特定的藥劑成分往往相當敏感。也因此,針對飼養古代魚、諸如淡水魟魚等軟骨魚類,或是無鱗片構造的魚種時,在藥劑選擇上最好能稍加留意。
針對欲處理的病原,每一種藥物都有其有效濃度,相對的,當藥劑投入環境中,每一種魚類,甚至是不同體型的個體,也會對藥物產生特定的忍受劑量。因此所謂的「適量」,便是在處理病原與維護宿主間取得平衡的概念。因為藥物與毒物往往是一體的兩面,當劑量合適時,除能殺滅病原,提供宿主良好的治療與保護;但若當濃度超過安全劑量,則有可能在殺滅病原的同時,對宿主產生明顯且嚴重的傷害。
圖說: 多種類的治療藥品,多必須搭配適性, 適量與適時的使用,才能發揮優異的效果。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0%
我喜歡:23%
很實用:6%
夠新奇:0%
普普啦:2%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鏡瑋(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12
好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12
GOOD

陳*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06
真好

廖*福(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06
真好

陳*隆(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06
讚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2
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9/22
喜歡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8
真好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7/04
真好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4/05/25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