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 鄭智翔
誰知盤中蛋,粒粒皆辛苦
回顧台灣農業百年來的發展,「養鴨人家」可說是前人蓽路藍縷、胼手胝足辛勤奮鬥的最佳寫照。在蛋雞尚未於日治時代引進台灣之前,人們常以養鴨為副業,食用鴨蛋也比食用雞蛋來得普遍,並常將鴨蛋拿來加工做成皮蛋與鹹蛋。早年飼養方式除「逃冬」的飼養模式外,亦有以溪流河床邊自行圈圍與搭建簡單的鴨舍的河床養鴨模式。隨著農地的集約利用、人工成本升高及農藥的廣泛使用,規模化的集約飼養方式遂逐漸普遍。雖然國人消費習慣改變,對食用鴨蛋的習慣不如以往,消費年齡層亦有逐年升高之趨勢,但蛋鴨產業仍在台灣畜牧生產中佔有一席之地。
全文請至附件下載
誰知盤中蛋,粒粒皆辛苦
回顧台灣農業百年來的發展,「養鴨人家」可說是前人蓽路藍縷、胼手胝足辛勤奮鬥的最佳寫照。在蛋雞尚未於日治時代引進台灣之前,人們常以養鴨為副業,食用鴨蛋也比食用雞蛋來得普遍,並常將鴨蛋拿來加工做成皮蛋與鹹蛋。早年飼養方式除「逃冬」的飼養模式外,亦有以溪流河床邊自行圈圍與搭建簡單的鴨舍的河床養鴨模式。隨著農地的集約利用、人工成本升高及農藥的廣泛使用,規模化的集約飼養方式遂逐漸普遍。雖然國人消費習慣改變,對食用鴨蛋的習慣不如以往,消費年齡層亦有逐年升高之趨勢,但蛋鴨產業仍在台灣畜牧生產中佔有一席之地。
全文請至附件下載
附件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4%
我喜歡:21%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5%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9/01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