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星為宿根性草本植物,多做二年生栽培,台灣以500公尺左右中海拔地區栽培較佳,平地夏季高溫可能無法越夏。株高50~90公分,枝條纖細分枝多,花很小但密生,就像是天上的星星般,所以稱為是"滿天星",為切花常見之花材,是花束不可或缺填補空間的重要角色。品種有單瓣、重瓣品種,花色以白色為主,粉紅色系則較為少見。
栽培方式
滿天星喜歡微鹼性石灰質土壤,生長溫度10~25℃,不耐高溫多濕的環境,需注意排水不良及長期淋雨會使根部腐爛,大部分切花栽培都在專業的溫室中種植,以控制水分及溫度。一般花期為春季,但可產期調節控制花期,一年四季都有切花可供應市場。植株20公分以上時,要略減少灌水,可有利開花,接近花期要以磷鉀肥較高的花肥為主。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外馬祖有不同亞種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等處的林 緣和草原活動,飛行緩慢,成蟲會訪花吸蜜,成蟲受驚嚇時會自體節之間,分泌出橙色含氰化物之有毒液體,嚇阻 天敵捕食。在臺灣無近似的種類,所以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蕁麻科的青苧麻、密花苧麻、水麻、糯米團 和水雞油等,雌蝶將卵聚產於寄主植物葉背,卵呈橙黃色砲彈型,上有緻密的淺刻孔排列縱列,幼蟲齡期共分為五 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終齡幼蟲於寄主或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白色,上有黑和橙色斑紋。
體長,稍呈圓筒形,尾柄側扁。頭稍尖,吻鈍而突出,口稍下位。鬚2對,吻鬚較短,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隱埋於皮膚內,有人稱之為〝倒刺鲃〞;背鰭無硬刺。體被大圓鱗,側鱗基底具黑斑。體背部茶黃色,腹部灰白,背鰭邊緣黑色,其他各鰭橙紅色。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亦為休閒垂釣對象。
分布區域
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如曾文溪、高屏溪、卑南溪、秀姑巒溪、花蓮溪等;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