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常綠喬木,株高可達30公尺左右,樹幹直主,莖呈灰白色,具白色斑點,樹枝常以水平伸展或斜上昇,自然樹型樹冠外型呈圓錐或三角形,生長茂密。橢圓形、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綠色具光澤,葉片大,長可逹35公分,寬有些可逹12公分,先端漸尖,基部略鈍;葉柄基部膨大,可見托葉的遺痕。單花、腋生,具短花梗,圓柱形花蕾;由青色的苞片包被,苞片上披有白色柔毛,開花時脫落。具強烈香味,白色披針形花被8~10枚,排成2列,雄蕊多數,心皮10~13枚合生成疏穗狀或呈毬果狀。
栽培方式
台灣氣候溫和很適合白玉蘭的栽培,白玉蘭生性強健、對土壤的適應性廣,但以栽培在富含有機質肥沃的微酸性壤土為宜,病蟲少容易栽培。居家以盆植為佳,可利用根域限制的方式矮化植株,建議至少栽於直徑30公分以上的盆器佳,花後修剪,行全面疏葉以強迫休眠;配合磷鉀肥的供給,能常保花開。如植株繁茂仍不能開花,利用環狀剝皮、刻傷樹幹及斷根等方式能促進開花。
本種為特有種,產於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崩塌坡地較乾燥環境活動,飛行活潑快速,會訪花吸蜜。後 翅的一對尾突與其旁邊的眼狀斑紋,形成一個類似頭部構造藉以欺敵,另外後翅臀區有一葉狀突起,由正後方看,狀似一對 眼睛,其作用同前,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虎灰蝶,本種腹面黑面黑色條紋中為黃色,或黃色夾雜銀色斑,虎灰蝶腹面黑色條 紋中則全為銀色斑,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低溫期罕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非常雜,幼蟲與地棲性舉尾蟻有專性交互作用,雌蝶 將卵聚產於寄主植物上,卵呈淡綠色後轉淡褐色扁平狀,表面有明顯網狀凹陷,幼蟲齡期由六至九齡均有,終齡幼蟲通常為 六齡呈淡褐色,於蟲巢中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黃褐或黑褐色。
害蟲學名:Planococcus minor
害蟲目別:半翅目
害蟲科別:粉介殼蟲科
危害作物資訊
作物名稱:草莓
作物學名:Fragaria chiloensis var. ananassa
作物科別:薔薇科
南美產小型脂鯉,體略呈側扁;全身殷紅,胸鰭後方具一橫向黑斑,背鰭與臀鰭末端則具黑色邊緣。目前則有短身、叉尾或長尾等特徵之水族品系。
分布區域
原產於南美洲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與烏拉圭等國境內之巴拉圭河與亞馬遜河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