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多年生草本; 莖:株高10-60公分,莖倒臥或斜向上,5稜,多分枝; 葉:三出複葉,互生,小葉卵狀橢圓形,長2-2.5公分,寬0.8-1.5公分,先端銳 尖,基部楔形,柄長1-3公分; 花:單花,腋生,具細長的花梗;花萼4;花瓣粉紅色或淡紫色;4片,長橢圓 形;雄蕊6,離生;子房具短柄,光滑; 果實:蒴果線形,2瓣裂;每個果莢4-25顆種子,種子黑褐色,近球形。
栽培方式
平莖白花菜偏好生長環境為野外、濕度高且溫暖地區,為台灣地區常見野草,較無人為栽培紀錄。由於莖段可在田地中生長,平莖白花菜較難以耕犁方式去除;同時因為其株高較大部分農作物高,容易造成網狀分佈而蓋住幼嫩作物或侵略作物生長地之狀況。 在馬來西亞,農民會在農作物周邊種植、栽培平伏莖白花菜,藉以使小菜蛾(diamondback moth)幼蟲轉移目標,並使成蟲將蟲卵著生於此開紫紅花的藥用野草上。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另蘭嶼也曾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緣活動,飛行活潑敏捷,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及死屍、腐果和樹液等,雄蟲常單獨出現在山頂或成群出現在溪邊吸水。本種一般來說數量不多,且飛行快速,不易觀察。在臺灣有一近似的種類為雙尾蛺蝶,在其前翅腹面有多兩枚小黑斑,本種沒有這黑斑,在辨識可由此處區分。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蛹的形態越冬。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麻科的山黃麻、石朴和豆科的合歡和臺灣馬鞍樹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上,卵呈黃色近球形,頂部扁平,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頭為矩形上半部有四支長條突起,終齡幼蟲綠色於枝條上化蛹,蛹為懸蛹,外觀也是綠色為主,像植物的果實。
體呈紡錘狀但略顯側扁,吻端圓鈍不具明顯之上下頷;眼睛比例小,個體多以特殊脈衝之電流進行定位、定向與溝通;體色多為銀白、蒼灰至灰綠。背鰭與臀鰭皆不具硬棘,軟條數分別為14-19及25-31
分布區域
甘比亞、剛果、塞內加爾國境內之淡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