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錄臺灣漁業歷史的勇者們喝采!
有關報載「別再拿海洋騙選票」一文,漁業署表示,一百多年來臺灣漁業政策面臨不同時空背景,在漁民生計、產業發展與資源利用間求取平衡,步步開創,漁民與政府一起歷經重要的轉變階段,才有今日局面,大家的努力付出不應該被抹煞,今後也將加強科學管理,引導國內海洋及養殖漁業合理發展。
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組織,確保漁民作業安全與權益
漁業署表示,為了因應海洋發展的總體目標需求,於97年8月更名的「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小組」,具有推動海洋事務及跨部會協調機制平台功能,政府各部會間共同合作,參與海洋漁業國際的工作從未停止,102年4月10日簽署的「臺日漁業協議」,以和平方式解決長達17年爭端即為一例。而臺菲雙方也召開漁業會談,達成海上執法避免使用武力及暴力之共識,建立海上執法緊急通報程序,以及遭扣押漁船與船員快速釋放機制,確保雙方漁民作業安全與權益。未來「海洋委員會」組織法通過後,其職掌分工更為明確,而漁業署仍將本權責及國際漁業趨勢推動漁業政策,發展永續漁業。
轉型為資源管理型漁業,促使沿近海漁業永續經營
漁業署近年逐步將遠洋漁業管理模式與觀念引入沿近海漁業,針對鯖鰺、珊瑚、螃蟹、魩鱙、櫻花蝦、飛魚卵、鰻苗等主要經濟魚種,以及拖網等對海洋生態影響較大之漁法,推動如實施禁漁區、禁漁期、漁獲體長限制、漁具漁法限制、總漁獲量限制,規定漁船作業應填報漁撈日誌及漁獲卸魚聲明等各種漁業管理措施。今年度起,漁業署也將推動栽培漁業規劃及試驗研究,發展適合我國的栽培漁業,並期結合生態教育與休閒觀光,將傳統漁撈型漁業轉型為資源管理型漁業,促使沿近海漁業能永續經營。
改善養殖環境,發展重點養殖產業
漁業署說明,近5年政府除投入近25億元建構維護8處海水供水設施,積極推動改善養殖環境政策;另外,為推廣高經濟魚種及海水養殖,改善漁村及漁民經濟,行政院於98年10月核定「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行動計畫」,結合產官學眾人的努力,克服困境,讓石斑魚年產值自96年38億元成長至103年84.5億元;而觀賞水族活體年產值,則由98年新臺幣8.32億元成長至102年11.8億元,加計周邊產業之整體產值,更由98年新臺幣21億元提升至102年44億元,實質增加漁民收益。
漁業署進一步表示,後續將依行政院核定「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推動執行「冷水性或多溫層養殖系統及技術開發」計畫,建立新型態養殖技術、帶動周邊養殖發展。
增加漁業統計蒐集管道,提昇漁業統計資料準確性
長年來漁業署收集海洋經濟基礎統計資料並加以研析,每年出版的漁業統計年報,內容包括遠洋、沿近海及養殖漁業一級及二級產業資料;另外,建置「漁產品全球資訊網」每日蒐集各魚市場價量資訊、配置田間調查員進行全國養殖魚塭放養調查,作為供銷調節規劃參考。第三級產業部分,與海巡署合作,進行海岸漁業休閒人數及產值統計調查,同時委託學術研究單位執行漁家經濟調查等計畫,以估算漁業相關產業之附加價值。
漁業署尚設置有港口查報人員及觀察員,進行國內外卸漁港漁獲資料收集,推動漁船裝設VMS及VDR系統,提升這些基礎數據的準確性。這些管理作為,均需要詳加說明以取得漁民及產業團體的配合,再再顯示政府以科學化管理,提升漁業統計資料素質的用心。
福爾摩沙-亮麗的台灣魚之島
漁業署認為,臺灣漁業發展的優勢,是結合自然環境以及漁民與政府胼手胝足的努力,涉及外交面向,亦由行政院成立海洋事務推動小組統籌協調相關業務工作,積極參與區域性國際漁業管理組織運作及談判;而體認到國際漁業管理將由遠洋漁業逐漸轉向沿近海漁業與養殖漁業趨勢,在政策上從降低努力量、收購漁船、資源復育、加強漁業管理、設置海水供水設施,讓養殖產業與環境融合,持續蒐集建置漁獲統計資料,作為滾動式檢討政策推動。此外,以培育漁業幹部人才為前題,鼓勵水產院校畢業生以及青年二代返鄉從漁等計畫,投入漁業生產行列。
漁業署表示,政府在漁業發展上所做的努力,將在今(2)日晚間10點於國家地理頻道首播之「台灣-魚之島」具體呈現,「有影片有真象」,歡迎大家收看這部展現台灣漁業特色及政府海洋興國的治國理念。
聯絡人:黃鴻燕副署長
手 機:0920089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