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香藥草植物包括香草植物(Herb),具有特殊香味,其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所含有之成分,可供人類做為藥用的植物,及一般常見之多年生灌木或喬木,有藥用、調味及香氣功能的植物兩種。因特別具有香味,除了一般植物綠色視覺與觸覺感官,這類植物的體驗栽種或調味加工品的利用,更加深人們嗅覺與味覺的感受,對現代緊張忙碌、精神生活壓力大的上班族群,在居家栽培或簡易加工利用,必有另類舒壓療癒的效果。
<香藥草的用途>
1.保健茶飲:香藥草的使用可追朔至西元前6000年古埃及文明,當時的人已經知道服用香藥草可用來治療疾病,並利用薰香技術釋放香草精油,達到治療;2400年前的中世紀時期,「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參考了古老文獻中的治療配方,以科學的方式對香藥草做了系統性的研究,並使用在治療病患上。在中國,藥草的使用則可追朔西元前1600年前的夏朝,有神農氏嘗百草之說,並於戰國時代的「易經」及「繫辭」史書中記載神農氏教人農耕與醫療紀錄。至今香草茶、花草茶亦成為歐美人士生活中的養生茶飲。在臺灣香草茶或花草茶受日本及歐洲飲茶習慣的交流,各式香草茶原料或配方成品均有進口外,在臺灣更有藥用養生包裝茶或罐裝飲品,菊花茶、仙草茶等對於生理機能調養或者舒眠、瘦身、鎮定、美容等效果產品琳瑯滿目,量販店、藥妝店及網路商城等通路均有販售,隨手可得。
2.芳療精油、純露:由芳香植物如茉莉花、薰衣草、玫瑰花、素馨、橙花等香花或薄荷、迷迭香、天竺葵、芳香萬壽菊、百里香、鼠尾草等香藥草所萃取出含芳香化合物的精油(essential oil)或純露(Fragrant dew)。這萃取出的芳香成分藉由按摩、泡澡、薰香等方式經由呼吸道或皮膚吸收進入體內,改變人的情緒與認知,達到舒壓與增進身體健康的一種療法,稱為芳香療法,在歐美施行已久,雖非為主流醫學認同之治療方法,但已視為醫學輔助療法,在臺灣的目前亦認為非正統醫療行為,但民間亦已視為現代人舒壓療癒的民俗療法。
3.調味料理:許多香藥草因香味迷人,且作為食物調味的歷史已相當悠久,如歐美常用之迷迭香、百里香、甜羅勒、薄荷等,在臺灣九層塔羅勒、紫蘇等香藥草植物,在肉類、海鮮及前菜沙拉料理調味上有特殊風味,是許多家庭庭園或陽台盆栽必備的植物種類。另外魚腥草、仙草、當歸、肉桂等在臺灣藥燉食補料理亦是普遍使用的藥草或藥材,除了調味尚有保健功效。
4.驅蚊防蟲:許多香藥草植物多富含芳香化合物,但因揮發性香味濃郁或刺激,如香茅草、芙蓉(蘄艾)、香葉天竺葵(防蚊橘)、香樟樹、尤加利、芸香、檜木等植物精油經許多試驗證明,有趨避或殺死家蚊或小飛蟲的作用,作為天然防蚊及防蟲常備藥,是居家環境或個人安全衛生維護建議的方法。居家庭園、窗陽台種植此類驅蟲防蚊的盆栽,可綠美化居家環境,但未經萃取加工的植物材料,可能無法有直接驅蚊防蟲之效,因其揮發成分須經擾動葉片或破壞葉片細胞才能釋出,居家應用時可採摘植物的莖葉,先搓揉、切段或片,擺裝於開放的容器或小布袋中,懸掛於驅蚊防蟲位置,亦可有短時間防治效果。
<栽培管理要點>
1.光度需求:大部分的香草及香藥材植物,為能使自然芬芳香氣充份生成,均須於自然日照較為充足的環境生長,在大樓林立的都市建築中,居家屋頂是優先種植栽種場域,日照充足香氛氣味越濃郁;少部分香藥草如香蜂草、百里香、九層塔羅勒、蒔蘿、芫荽等香草植物可耐日照直射3~4小時之陽臺或露臺環境;魚腥草最耐陰,更可在早上或傍晚1~2小時日照直射處的陽臺種植。室內或北向陽臺無日光直照環境,大多數的香藥植物新葉不易生成或新葉面積明顯縮小且葉色變淡,擺放時間1周以上成熟葉易快速黃化落葉,生長勢迅速衰弱。
2.水分管理:除魚腥草喜陰濕土壤環境外,大部分種類的香藥草植物均不喜土壤長期過高或過低的濕度,草本類的香草植物尤為敏感,故宜於土壤水分含量低於約20%時及時予以充分的澆水,並視天候狀況調整澆水頻率。
3.肥料管理及病蟲害管理:植物生長除光度、水分不可或缺,消費常常忽略植物生長需適度補充栽培介質中的營養,香藥草植物食用或加工利用的部位為莖葉者,宜施用氮、磷、鉀含量均等的肥料,若使用的部位為花朵,則需於花期前及開花期間施用磷含量略高於氮、鉀的肥料。當植物有病蟲害發生時,應先了解發生原因,並及時與其他植株隔離,嚴重時須先移除避免鄰近植株的感染,尋求諮詢管道如區域農業改良場植保專家,對症下藥及急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