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稻作-水稻

 
項目符號

水稻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一點大螟
二化螟
大螟
小稻蝗
白星椿象
白背飛蝨
長角麥蚜
南方綠椿象
負泥蟲
細針緣椿象
斑飛蝨
黑尾葉蟬
黑椿象
電光葉蟬
臺灣蜘蛛緣象
臺灣鐵甲蟲
瘤野螟
稻心蠅
稻水象鼻蟲
稻苞蟲
稻細蹣
稻象鼻蟲
水稻薊馬
褐飛蝨
樹蔭蝶

 

電光葉蟬 (Zig-Zagged winged leafhopper)

學名:Recilia dorsalis (Motschulsky)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67頁。台中。412頁。)

生態習性:
  一年發生十世代以上,成蟲產卵於葉片主脈之組織內,卵期在夏季為68天,春、秋季為1316天;若蟲脫皮5次變成蟲,若蟲期在夏季為1214天,春、秋季為1420天,主要棲息於葉片上危害,性極活躍,稍受驚擾即四處分散。在田間族群高峰出現於水稻糊熟期間。

形態:  

卵:

長橢圓形,稍彎曲。初產時為白色,後漸變黃色,赤色眼點清晰可見。

若蟲:

體黃白色,複眼赤色,胸部雜有不規則之褐色斑紋。腹部末端狹長,紫紅色。成長時體長:雄蟲約3.2公厘,雌蟲約3.6公厘左右。

成蟲:

頭部淡黃褐色,有不明顯之黃色斑紋,複眼褐色,單眼橙黃色,觸角灰白。前胸背板後方及中胸小楯片淺灰色,後者混有暗色。前翅黃白色,上有電光狀之暗褐色斑紋,兩翅合縫處合成一圓形白色紋,後翅乳白色,半透明,具閃光。體腹側及足皆為黃色。體長約3.54公厘。

(邱明德。2003。電光葉蟬。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02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危害狀:
  成蟲及若蟲均棲息於葉片或葉鞘吸取汁液,被害部位不表現變色斑痕,亦不引起煤污病。嚴重被害時,葉片由下往上黃化。主要於水稻抽穗後期與黑尾葉蟬、斑飛蝨及白背飛蝨等混棲危害稻穗,尚無單獨危害成災之記錄。

(邱明德。2003。電光葉蟬。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01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防治方法:
  
此蟲寄主範圍很廣,田間發生情況、生活習性、危害方法與黑尾葉蟬類似,發生密度高時可任選下表一種藥劑與黑尾葉蟬一同防治:

藥劑名稱

每公頃每
次施藥量

稀釋倍
()

施藥方法

75%毆殺松可溶性粉劑

(Acephate)

1.0-1.2公斤

1,000

水稻孕穗期後,如每網掃10隻以上時,應注意防除。

40.64%加保扶水懸劑

(Carbofuran)

1.2-1.5公升

800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68頁。台中。412頁。)
 

成蟲
(鄭清煥,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第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