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鵝同精研社 / 疾病保健 / 鵝疾病防治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鵝疾病防治
發文日:98/08/11

文/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 吳國欽

鵝的疾病較少,但有些因為和其他家禽一起飼養,而遭受感染。所以,從事養鵝的人,除了必須選擇優良的品種,改進飼養管理技術外,還必須做好疾病防治工作,以減少鵝場的損失。
鵝疾病預防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從疫區輸入鵝隻、飼料、器材等。
二、鵝舍、器材等必須全面定期消毒、出入口設置消毒槽、進出 人員、車輛必經消毒。
三、嚴禁老鼠、貓、狗、鳥類等進入鵝舍。飼料、飲水、飼槽等應經常保持清潔。
四、實施定期驅蟲、殺滅蚊蠅及疫苗注射。
五、適度提供日照及運動,飼料調配需均衡。
六、避免大群飼養,場地要通風良好,並保持清潔乾燥。

常見的鵝病有下列幾種:
一、鵝病毒性腸炎(Goslings viral enteritis)本病為幼鵝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由小病毒(Parvovirus)引起,傳播迅速,死亡率極高。臺灣於民國70年3月間,因自泰國引進鵝隻,而首度發生。
(一)感染途徑為經口、鼻、眼、靜脈及空氣傳染、小雞不感染。

(二)症狀 : 主要發生在5日齡到2週齡以下幼鵝,病初呈現眼睛潮濕,流鼻汁,沉鬱,食慾廢絕,口腔流出大量黏液,甩頭,排灰白色或黃褐色下痢便。臨死前,可見沉重而緩慢之呼吸及眼眶變紅。症狀出現後4-8小時,病鵝即死亡,死亡率90%以上。本病的傳染途徑主要為介蛋傳染及水平傳染,成鵝為不顯性感染,病毒可經種蛋傳給小鵝。剖檢可見小腸腸粘膜呈高度充出血,腸腔內有纖維素性圓柱團塊物(Fibrinous casts)為本病之主徵,將此圓柱移去,可見腸壁有出血斑,絨毛脫落。腸圓柱出現率以十二指腸最高。

(三)預防與治療本病為病毒性疾病,用抗生素及磺胺劑治療均無效,可應用鵝病毒性腸炎疫苗注射,種鵝於產蛋前,每隻肌肉注射0.5-1C.C.減弱活毒疫苗,至第14週仍有抗體存在。如對種鵝一年實施兩次的預防接種(兩次需間隔3週),抗體自接種後2天開始產生,可涵蓋整個產蛋期。1-3日齡雛鵝以皮下、肌肉接種死毒疫苗,免疫力可維持20週。


二、家禽霍亂(Fowl cholera)本病由巴氏德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感染所引起的各種禽類的急性熱性傳染病,本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甚高,均呈現出血性敗血症病徵,但也有呈現慢性或比較溫和的病型。
(一)感染途徑各種禽類均能互相感染,大部份經由攝取污染病菌的飼料、飲水而感染,亦可由創傷、呼吸器傳染,或經由購入之病禽或鄰近病禽的侵入,及由車輛運輸傳播,本病不會介蛋傳染。

(二)症狀自然感染潛伏期12小時至3天,在流行初期為急性,其後,因病症變輕,而轉成慢性。
1.急性型:最急性者,生前不見任何症狀,突然倒斃,但多數有2~3天的經過,病鵝沉鬱,發熱(42-43℃),食慾廢絕,羽毛粗鬆,急遽下痢,糞便污穢綠色,稀薄如水,內混卵白樣塊,有惡臭,開口呼吸,有水泡聲,喙部出現紫紺。經過1~3天,呈痙攣或嗜眠而死,水禽的死亡率約50~70﹪。通常在皮下組織,心冠部脂肪組織呈現點狀出血或肝、脾呈現腫脹,腸粘膜出血等。
2.慢性型:呈貧血、削瘦及頑固下痢,有時關節腫脹跛行,或斜頸等神經症狀,或因氣管感染而出現呼吸困難致死。

(三)預防與治療1. 預防不自疫區購入禽畜及飼料,禽舍及用具應加強消毒,並減少飼養密度等。種鵝每半年實施家禽霍亂菌苗預防注射,雛鵝在4週齡注射,經3週再補強一次。其方法為:以家禽霍亂菌苗,每100c.c.溶解鏈黴素2公克,每隻皮下注射3~5c.c.。在施行防疫注射前後3天,飼料需添加抗生素及綜合維生素,以避免因防疫造成緊迫而併發疾病。2.治療使用鏈黴素(streptomycin)有療效。此外,磺胺類(sulfadrugs)、四環素(tetracylines)、氯黴素(chloraphenicol)等亦有療效,但病重者效力不佳,需加以淘汰焚毀,斷絕病源,防止病菌蔓延。

三、 水禽雷氏桿菌症或傳染性漿膜炎(Infectious serositis)本病由雷氏桿菌(Reimerella anatipestifer,RA)所引起的敗血性疾病,常發生鴨、鵝。
(一)感染途徑一般為呼吸道感染、皮膚創傷和介蛋感染,常發生在4週齡內,4-10週齡亦會發生。

(二)症狀病鵝呈現憂鬱、流鼻水,食慾減退,排綠色下痢便,病重時腳麻痺,頭部震顫,有斜頸迴旋等神經症狀,病禽眼窩下竇有囊腫,眼結膜充血,腳趾及腳趾關節腫脹,死亡率5~50﹪。死亡率高低與飼養管理條件有很大的關係、鵝隻因為緊迫因素及寒冷潮濕的天候較容易發生。罹病禽剖檢可見纖維素性心包膜炎(圖6.2),肝包膜炎(圖6.3),肝、脾腫大,氣囊增厚及混濁,腹部氣囊及漿膜常見乾酪樣附著物等。

(三)預防與治療本菌為臺灣水禽常在病源,由於血清型種類多,因此要開發適合全臺通用有效的菌苗非常困難,地區性的自家菌苗可以治標,根本解決之道,要做好飼養環境的消毒以及孵化場種蛋消毒,並盡量減少鵝隻緊迫。藥物預防可在飼料中添加125ppm的sulfaquinoxaline。治療可用sulfadimidin sodium每100隻30~60公克,連續3日飲水投藥,或使用trimethoprin 8%與sulfadiazine 40%合劑,每4公升水加1ml,給予3~5日,其他如安比西林(ampicilin)、四環素(tetracylines)等抗生素亦可應用治療。惟抗生素不可過份依賴和濫用,很容易造成藥物殘留及抗藥性。

四、副傷寒(Paratyphoid infection)本病由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gallinarum)或(Salmonella fyphimurium)所引起的敗血性傳染病。
(一)感染途徑病源可由鵝蛋、糞便、孵卵器及飲食等傳染。小鼠與白鼠通常為沙門氏菌的「帶菌者」。

(二)症狀本病常發生於3天到3週齡內的雛鵝,感染後症狀是身體虛弱,無精打采,嗜眠,羽毛凌亂,兩翅垂落,並有水樣下痢,肛門周圍羽毛有尿酸鹽粘著等症狀。2週齡內的鵝隻容易因緊迫感染,死亡率高,較大的鵝隻,可能發生的症狀,包括精神萎靡,食慾消失,身體虛弱,病後數日死亡。 剖檢時,可發現心外膜炎,及盲腸被乳酪物填塞,直腸腫大有斑紋,確診需仰賴病原細菌的分離和鑑定。
(三)預防與治療
1.預防:將病鵝焚燒或掩埋。鵝舍孵化器及器具保持乾淨,經常消毒。產蛋儘速收集,並加強清洗、消毒。
2.治療:磺胺劑有治療效果,可試用如下藥品:
(1)磺胺甲嘧啶(sulfamerazine):以0.5~0.75﹪添加於飼料,或以0.2﹪添加於飲水中,連用4~8日。
(2)磺胺奎林(sulfaquinoxaline)0.4﹪,或磺胺雙甲嘧啶(sulfamethazine)0.1﹪加於飲水,連用4~12日,效果不錯。
(3)金黴素(auromycin)與磺胺劑併用有療效。

五、跛腳病(Staphylocosis)本病由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Citreus)原蟲所引起的疾病,在鵝群中頗為流行。
(一)症狀輕的症狀,僅於趾部和關節處腫脹,因此病鵝不是因肘部伏臥,便是跛足而行,嚴重的不能行動,食慾消失,糞便呈黃色,2日內死亡。

(二)預防與治療避免捉鵝之足部,養鵝場地宜鋪設柔軟的墊草,避免在乾硬或不平的地面奔走。若發現病鵝,可用小刀切除腿部硬塊,然後,在患部擦塗抗生素或磺胺劑。另外,有些軟腳現象,其原因也可能是由於飼料中鈣、磷成分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使鵝腿部軟弱,脛骨彎曲,腿關節粗大,不可混淆。如發現時,須對飼料品質加以改進。

六、曲頸病由肉毒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產生之毒素,造成動物麻痺而死亡的疾病。經由攝食病死動物和蛆或蒼蠅停留屍體,造成毒素的散播。
(一)症狀常發生乾季淺水塘地區,因存在動、植物腐敗物質,呈厭氧狀態,特別適合該菌繁殖。鵝剛發病時,浮在水面而無法游動,成鵝或小鵝均可感染,輕度慢性中毒者,症狀出現後2~4週,即告消失。急性中毒很少恢復,死亡率高。主要症狀為頸部麻痺、食慾消失、羽毛凌亂、步態蹣跚、呼吸困難。解剖死鵝,肺部出現病灶,氣囊發炎,肝臟外被一層透明的膜。

(二)預防與治療平時保持鵝舍的清潔與乾燥,遠離死亡動物的屍體,不餵飼腐敗的植物或蔬菜,並清除污水。飼料中添加硒和廣效抗生素對本病之防止有效。發現病鵝時,應立即移到乾燥的地方,利用橡皮管以生理食鹽水,沖洗病鵝食道內的毒物,並將它放置陰涼處,也可灌服大量礦物油或蓖麻油,驅除毒素,處理後應立即洗手,以免感染人體。

七、眼病鵝的眼病多為結膜炎,由於氣候變化,感冒併發,或蚊蟲侵害,外物強烈刺激,浮腫生病等引起。
(一)症狀眼瞼腫脹、流淚、血管充血、畏光、停攝飼料、重症失明。

(二)預防與治療清潔鵝舍,滅絕蚊蟲媒介,鵝群勿過於密飼,罹病的鵝可用明礬水,或硝酸銀1﹪點眼,或用過錳酸鉀洗滌眼瞼,或以硼酸50倍溶液清洗患處,將病鵝隔離。

八、腸炎A、 一般性腸炎本病為不固定的病原菌所引起的腸道疾病,大部份均由繼發性病菌所引起的。
(一)感染途徑天氣過冷或過熱,或飼養過於擁擠,或飼料粗劣及飼養方法欠當,均可引起。

(二)症狀食慾廢絕、精神倦怠、下痢與肛門黏液為主徵。

(三)預防與治療改正飼養方法,或於飼料或氣候突然改變時,添加維生素預防,並注意衛生。治療可應用抗生素或磺胺劑等。
 

九、壞死性腸炎(Necrotic enteritis)由梭狀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急性細菌感染症,以突發病死為特徵,一般都發於4~9月高溫多濕的季節。
(一)感染途徑常與球虫併發,抗生素的添加導自腸內菌叢的改變也促進本病發生,汙染的飼料也是病原之一。死亡率1~20%。

(二)症狀本病有急性型及慢性型,發病後當天死亡者為急性。發病時無精神,蹲坐地面,沉鬱、垂翼垂頭,羽毛豎立,貧血,並排出赤褐色至黑褐色泥狀或帶血的糞便,也有糞便中混有腸粘膜組織者。剖檢觀察主要病變在小腸,小腸中度膨脹,漿膜下組織的血管充血,小腸內有食物殘渣及粘膜剝離,小腸粘膜的壞死性病變為本病之主要特徵(圖6.4),其中以十二指腸部分最嚴重。

(三)預防與治療避免給與汙染飼料,並預防球虫感染,改善不良環境,污物充分沖洗後以碘化劑、火焰消毒,糞便以生石灰撒布後掩埋。
對本病的預防及治療,每公斤體重使用安比西林(ampicillin)10mg加入飼料投藥2日,或加入飲水3日。或每30kg飼料中添加50g枯草菌素(bacitracine)或以110ppm添加飼料6日,或以林可黴素(lincomycin)每公升飲水投與1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