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鵝同精研社 / 品種選育 / 鵝隻選育技術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鵝隻選育技術
發文日:103/11/03
鵝隻選育技術

圖、文/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 賈玉祥
台灣養鵝產值在畜牧產業佔有一定的地位,約佔畜產品生產值之1.63%左右,是一個以內銷市場為主小而美的產業,據國外報告指出鵝隻飼養至8至14週齡方可達滿意體重及上市品質;依鵝隻品種不同,鵝肉生產體系中鵝上市屠宰有3個階段:分別在9至10週齡、15至16週齡及21週齡以後,此係著眼於易於拔毛及避免針羽。唯鵝隻適當之上市週齡除考慮其生長之經濟性狀外,亦需兼顧其肌肉品質及羽毛之發育情形。動物在生長早期,其增重主要為肌肉的增加,而後期則為脂肪的堆積,就增重的經濟性而言,肌肉的增加較脂肪堆積為經濟,但良好肉質則在肌間需要有適度的脂肪堆積。鵝隻發育最快之時期為3至9週齡,10週齡以後逐漸變慢,基於飼料效率及針羽之考量,建議愛牡登鵝在9至10週齡屠宰加工,白羅曼鵝在12至13週齡屠宰加工及華鵝在13至14週齡屠宰加工。

目前台灣養鵝產業育種的重鎮是在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以下簡稱本場),本場目前正在進行白羅曼種鵝增重品系與產蛋品系之選育,唯中國養鵝產業具有世界最多的養鵝品種,包括產蛋數世界最高之鵝種如豁眼鵝、籽鵝、及太湖鵝等;生產世界最優質鵝絨毛之鵝種包括皖西白鵝及伊犁鵝等;與生產好吃鵝肉之鵝種包括獅頭鵝、太湖鵝、四川白鵝、浙東白鵝等,台灣地區養鵝業者要想從中國大陸現有養鵝優勢中破繭而出,除了強化本身之飼養管理技術外,更需強化育種技能,培育出符合消費者所需要鵝隻之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