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鵝同精研社 / 品種選育 / 臺灣鵝隻品種與種原利用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臺灣鵝隻品種與種原利用
發文日:109/06/13
台灣鵝隻品種與種原利用

圖、文/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 賈玉祥、吳國欽、粘碧珠
鵝是由野雁馴化而來,在鳥綱中歸類於雁鴨目(Anseri Formes) 雁科(Anatidae) 鵝屬(Anser), 華鵝是由鴻雁(Anser cygnoides)演化而來,伊犁鵝和白羅曼鵝是由灰雁(Anser anser)演化而來,另還有豆雁(A. fabilis)、真雁(A. albifrons)、弱雁(A. erythropus)、斑頭雁(A. indicus)、雪雁(A. caerulescens)、紅腳雁(A. brachyrhyncus)、帝王雁(A. canagicus)等,在臺灣除了鴻雁較常見外,豆雁、真雁和弱雁也都曾發現過他們的蹤跡,是屬於過冬候鳥。鵝的性情溫順,氣質出眾,而機警護美;鵝肉肉厚質嫩,汁多味美,鵝肉中離氨酸﹑組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鵝對愛情「堅貞」,若結為夫婦,便終身相伴,白頭偕老。一隻不幸身亡,另一隻便不再擇偶,因而在古代兒子定婚,婦女出嫁,喜用一對鵝作為聘禮,象徵夫妻和睦,忠貞不渝。

據鳳山縣志記載,17紀至18世紀初臺灣已有鵝隻飼養,至民國60年,臺灣鵝隻品種並無外來種,當時農家之傳統副業,顏色有褐色及白色兩種,即為目前保種之華鵝。。民國62年才自丹麥引進生長迅速和繁殖性能優良的白羅曼鵝,其後民國74年臺灣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簡稱彰化場)又從美國引進愛姆登(Embdem goose)及土洛斯(Toulouse goose)等品種,經飼養比較,愛姆登和土洛斯成績不如白羅曼,因此逐漸被淘汰。因此臺灣目前即以飼養白羅曼鵝、褐色華鵝及白色華鵝為主,而由於大多數白羅曼鵝較華鵝具有早熟、增重快、產蛋多且易於管理的特性,因此於目前大規模飼養環境下,白羅曼鵝佔有絕大的市場空間,約佔市場97%。但是華鵝於屠體品質方面的表現如體脂及皮脂較少、肌肉纖維較細緻卻較白羅曼鵝好,因此較受消費者所喜愛,且價格也較高。

臺灣養鵝產值在畜牧產業佔有一定的地位,約佔畜產品生產值之1.63%左右,是一個以內銷市場為主小而美的產業,據國外報告指出鵝隻飼養至8至14週齡方可達滿意體重及上市品質;依鵝隻品種不同,鵝肉生產體系中鵝上市屠宰有3個階段:分別在9至10週齡、15至16週齡及21週齡以後,此係著眼於易於拔毛及避免針羽。唯鵝隻適當之上市週齡除考慮其生長之經濟性狀外,亦需兼顧其肌肉品質及羽毛之發育情形。動物在生長早期,其增重主要為肌肉的增加,而後期則為脂肪的堆積,就增重的經濟性而言,肌肉的增加較脂肪堆積為經濟,但良好肉質則在肌間需要有適度的脂肪堆積。鵝隻發育最快之時期為3至9週齡,10週齡以後逐漸變慢,基於飼料效率及針羽之考量,建議愛牡登鵝在9至10週齡屠宰加工,白羅曼鵝在12至13週齡屠宰加工及華鵝在13至14週齡屠宰加工。
另中國養鵝產業中無論是肉蛋製品、羽絨、羽毛製品、還是鵝肥肝等附屬產品,近年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尤其是鵝肉製品、羽絨、羽毛製品的迅速發展;中國廣東的烤鵝,江蘇的鹽水鵝,蘇州的糟鵝等都是著名菜餚。中國鵝羽絨富彈性、結實、耐磨、隔熱和抗吸水等性能,加上中國鵝品種繁多的天然優勢,使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養鵝大國,其產業發展值得我們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