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雞之孵化 / 種蛋儲存及孵化管理實務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種蛋儲存及孵化管理實務
發文日:103/08/25

 

 

 

 

 

文/林義福

種蛋儲存在孵化場管理上是一項重要工作,對孵化業者而言,瞭解種蛋儲存對胚胎發育及孵化之影響相對重要,除儲存環境外,雞齡、種蛋擺放位置及孵蛋前之處理等也會與孵化率有關,巴西Federal de Minas Gerais大學Rocha等人綜論一些研究結果,發表於2013年世界家禽學會期刊—World’s Poultry Science Journal 第69卷第1期p. 35-44可供相關業者之參考,茲摘錄如下:

胚胎發育及”生理零點(physiological zero)” 在實務上種蛋胚胎發育在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卵受精後約3個小時,即進入輸卵管形成雞蛋之期間,胚即開始發育,因母雞體溫在40至41℃間,一個雞蛋形成過程需24至26小時,因此蛋產下後胚已發育至一個階段。另一階段在蛋產下後以人工孵化器孵化時,溫度在37.5℃。當蛋產下後,因溫度大幅改變,當降至24℃以下時胚發育受阻,即胚的生理零點,因此種蛋儲存需要在24℃以下,但亦有報告指出,此並非絕對值,在此溫度下細胞亦可能死亡及代謝,在10℃時才能將胚發育降至最低。

種蛋儲存
種蛋儲存溫度依儲存時間長短及種雞雞齡而定,年輕種雞之種蛋可較耐久存,種蛋儲存4天以內,溫度可在20至25℃間,如果4至7天,溫度在16至17℃間,7天以上可降至10至12℃。低溫、高濕度(約80%)可避免蛋失重,儲存期間短,濕度要求可不用那麼高。種蛋儲存需能降低胚胎死亡,提高受精蛋孵化率。

種蛋儲存期間之變化 有報告指出蛋產下後馬上放入孵化機孵化不見得有利,因新鮮蛋之蛋白較濃稠,不利於供應胚之營養素從蛋白送至胚盤,以及胚與外界環境之氣體交換,年輕種雞有較佳之蛋殼品質會更明顯,因較佳之蛋殼品質使在孵化期間之氣體交換反而較差。儲存時可增加蛋白pH值,使蛋白液化,有利胚胎生長及孵化。

儲存及孵化期間蛋重變化 儲存及孵化期間蛋會失重,因此期間蛋內水分會經由蛋殼氣孔散失。蛋失重程度依溫度、相對濕度、儲存時間、雞齡及品系而不同,雞齡及品系直接影響蛋殼品質及厚度,蛋殼品質及厚度與儲存失重呈負相關。有報告指出,在好的狀態下,孵化18天期間蛋失重接近12%。儲存期間要將失重降至最低,與孵化之失重比較,儲存期間之失重小很多。研究指出,在23.9℃下儲存14天之失重會影響胚存活,儲存期間之失重使孵化期間蛋之水分變少,孵化期間水分散失與氧氣的消耗相當,當蛋水分少,供應胚胎之氧氣變少,使初期胚死亡率增加。

儲蛋管理
蛋儲放位置應尖端朝上或鈍端朝上一般不會特別注意,不過Antwi (1993)指出,長期間儲存,例如14天以上時,建議尖端朝上。尖端朝上較能使蛋黃保持在中間位置,因如果鈍端朝上,隨著蛋白變稀,蛋黃翻轉漂浮至蛋頂端,使胚盤太靠近蛋殼,胚胎容易脫水及受細菌感染,短時間儲存則不受影響。另長時間儲存亦有人用轉蛋設施,與孵化器之轉蛋類似,來增加孵化率,有報告指出一天轉蛋4次即可提高孵化率。

儲蛋前加溫
儲蛋前加溫用意在於胚發育至胚囊期(gastrula stage)較能抵抗儲存之緊迫,蛋剛產下時屬胚囊前期(pre-gastrula stage),產下後加溫在使種蛋進入胚囊期。報告指出,以37.8℃加溫6小時後胚盤形成,即胚囊期起始階段,再儲存14天(11.5℃),胚存活力強,反之加溫18小時,因胚發育進入另一階段,對溫度改變較敏感,長時間而言存活反而較差。另外的研究,蛋收集後置於30℃ 0、5及10小時後於20℃儲存4天,結果以5小時者孵化最佳,也就是說,此時胚可發育至較能抗儲存傷害之階段,其他階段可能對低溫儲存環境較敏感所致。

結語
種蛋儲存條件,包括溫度及相對濕度主要依母雞雞齡及儲存時間而定,一般而言,儲存時間達7天以上時,種蛋蛋白性狀改變,影響到胚胎發育,增加孵化時間,降低孵化率,當實務上需長時間儲存時,降低儲存溫度、種蛋擺放位置或轉蛋及儲存前之加溫等操作實務可以考慮,以減少儲存對孵化之負面影響,只是正面之影響是否抵過增加之成本,則需再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