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保護資訊 / 草害防治 / 雜草防治方法(栽培管理、生物防治)3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雜草防治方法(栽培管理、生物防治)3
發文日:105/09/30
雜草防治方法(栽培管理、生物防治)3栽培管理
選用具競爭性品種(萌芽整齊、生長快、具剋他性)及移植、密植等栽培方法均可減少雜草危害。輪作可抑制有特定環境需求之雜草生長,旱田中危害嚴重之香附子,實施水田輪作即為有效之防治方法,長時間浸水可大幅降低雜草密度。

生物防治
分為傳統生物防治及生物藥劑兩大類。傳統之雜草生物防治涉及外地生物之引進;審慎評估取食對象或寄主範圍後,將選出之生物釋放,任其自然傳播繁衍。適用於外來雜草之防治,所用生物選自雜草原產地之天敵,通常以昆虫為主,亦包括線蟲、菌類及較高等之動物。
國外針對仙人掌、布袋蓮、豬草之防治,均有成功實例,南美洲選出之象鼻虫,已廣用於熱帶及亞熱帶防治原產於該地區之布袋蓮,而在美國、澳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均有相當不錯之效果。澳洲在1920 年代曾經利用引自南美阿根廷之螟蛾,相當有效的壓制危害超過2000 萬公頃之仙人掌。台灣重要雜草中,布袋蓮、長梗滿天星及馬櫻丹,在國外均有成功之生物防治案例,近年來亦有利用象鼻蟲防治布袋蓮之研究。
雜草之生物藥劑防治在1970 年代以後,才首先在美國開始研究發展。目前較成功者均多利用真菌發展之藥劑,通稱為真菌除草劑(mycoherbicide)。商品化者包括柑桔園及稻田草之防治。中國大陸也有一種由炭疽病菌製成防治菟絲子之藥劑。臺灣在此領域之研發尚在起步階段,以炭疽病菌防治菟絲子及以Alternaria sp.防治水田雜草尖瓣花之研究在進行中。
生物藥劑防治法所用之生物,不限其來源地區,找到適當生物後,利用人工大量繁殖,並製成適於儲藏、運輸及施用之劑型,在有防治需求時才予以施用。雜草被防除後,菌類之密度因失去寄主而降低,下一栽培季需要再度施藥,才能防治田中發生之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