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保護資訊 / 作物整合管理 / 柿害物管理-褐根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柿害物管理-褐根病
發文日:104/12/29
柿害物管理-褐根病褐根病(Brown root rot)
病徵及發生生態:
本病原菌在自然界雖不易發現子實體,但因病徵特殊,稍加留意觀察,極易診斷。土壤中病原菌根狀菌絲侵入根部感染,潛伏一段時間後,病徵才逐漸呈現。首先葉片變薄,生長衰弱,冬季提早落葉,根部表面變黑,逐漸擴及木質部,根部腐爛,影響養分及水分的吸收。通常在6~7月雨季過後,根部受浸水窒息,且在高濕強光下,葉面蒸發迅速,根部失衡,造成葉片急速黃化萎凋,導致全株枯死,由黃化至枯死約需1-3個月。大面積發生時,通常自一病株向四週蔓延,發生時間愈久則罹病圈愈大,而病勢之擴展多自罹病植株向兩側之健樹為害,鮮有跳躍式為害。罹病植株接近地際部份之主莖及根部可見黃色至深褐菌絲包圍於其表面,但根部的菌絲則與泥沙結合而不明顯。本病造成快速萎凋之主要原因為病原菌直接為害樹皮的輸導組織,造成樹皮環狀壞死,導致水份及養份之輪送遭受阻礙而死亡。本病原菌除為害根部及地際部樹皮外,亦可為害木質部而造成木材白色腐朽。菌絲面鮮少生長於離地1公尺以上的組織。受感染之樹皮內面及木材組織呈不規則黃褐色綱紋。本病原菌為害植物初期地上部沒有任何病徵,一旦地上部出現黃化萎凋時,根部已有80%以上受害,故不易早期發現、防治。
本病害主要分佈在低海拔地區,多發生於土壤排水良好及沙質土壤的環境,寄主範圍極為廣泛,包括龍眼、枇杷、荔枝、梅、楊桃及蓮霧等均為其寄主,此外,許多森林樹木亦為本菌之寄主。病原菌在春夏潮濕季節偶而形成子實體,並產生擔胞子,隨風傳播,為本病菌長距離傳播之初次感染源。因病原菌鮮少形成子實體,以擔孢子擔任初次感染源的機會不大。罹病根部殘存於土壤中為重要之感染源,藉由與健康根部接觸傳染。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為層孔菌,學名為Phellinus noxus,屬於擔子菌,在自然界鮮少成子實體。在木屑培養基可形成完整子實體。其子實體黃褐色,平伏,厚0.4-2.5cm,菌絲二次元,不具扣子體,具菌肉,其黑色剛毛菌絲長達45µm,寬達13µm,擔子孢子次卵形、無色,3-4×4-5µm。本病病原菌極易培養,菌落初期為白色至草黃色,培養後期變成珀琥褐色至黑褐色。形節生胞子(arthroconidia)和毛狀菌絲(trichocysts) 。
管理策略:
本病因不易早期發現,故其防治以預防為主。
1、掘溝阻斷法:在健康與病樹間掘溝深約1公尺, 並以強塑膠布阻隔後回填土壤,以阻止病根與健康根的接觸傳染。
2、將受害植株的主要根掘起並燒燬,無法完全掘出之受害細根,可施用尿素後覆蓋塑膠布2星期以上。
3、發病地區如無法將主根掘起,且該地區具有灌溉系統,可進行1個月的浸水,以殺死存活於殘根的病原菌。
4、發病初期建議將表土5公分剷除,或經處理後再覆土。
5、發病地區必須清除病土中之所有根系與病根,並以燻蒸劑處理病土後,再行補植。
6、病菌在鹼性環境下,生育較差,發病地區之土壤可施用尿素、有機質、及鈣化合物等,以滅菌、增加植株抵抗力,並增高土壤之酸鹼值,對病害之防治或有幫助。
7、重植時,可考慮檬果、柑橘較為耐病植物,或種植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