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保護資訊 / 作物整合管理 / 柿害物管理-炭疽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柿害物管理-炭疽病
發文日:104/12/23
柿害物管理-炭疽病炭疽病(Anthracnose)
病徵及發生生態:
病原菌由嫩葉葉緣侵入而引起葉緣焦枯,一般不造成落葉,在高濕或颱風過後,老葉感染時,初呈淡綠色水浸狀,後期轉成黑褐色,病斑部呈輪紋狀,枝條以嫩枝及徒長枝較易被感染,發生初期為黑色斑點,可擴張而形成達2公分左右長紡錘狀病斑,病斑部皮層凹陷並逐漸滲入枝幹的木質部,後期龜裂,嚴重時引起枝條枯死。果實多於幼果期被感染,產生黑色細小之斑點,後期病斑處出現凹陷現象,嚴重時落果;罹病後未出現病徵而出現潛伏感染時,往往於轉色期出現圓形至橢圓形病斑,暗褐色,表面凹陷,病部密生黑色小粒子,常造成落果。若於採收後出現病徵,影響果品品質甚巨。本病病原菌可於菌絲狀態存活於枝條中,成為翌年之主要感染源,此外,罹病果實若殘留於田間,亦為重要之感染源。罹病部位產生之病原菌分生胞子可藉由風、雨水及人為傳播。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為不完全菌之Colletotn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ig,在寄主表面形成分生孢子盤,其上著生分生孢子柄,分生孢子著生於分生孢子柄頂端;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無色透明;成熟之分生孢子堆溢出分生孢子盤而呈粉紅色至桔紅色之黏液狀。分生孢子長橢圓形,成熟時分生孢子極易脫落。在菌絲生長溫度範圍極大,3-37℃之間均可正常生長,但最適生長溫度則菌株間差異極大,然一般均介於22-28℃之間。本菌為世界性之分布,寄主範圍極廣,炭疽病於臺灣果樹栽培上為重要病害之一。
管理策略:
1、注重園區衛生,隨時清除罹病組織,以減少園區感染源。
2、適度修剪枝葉避免生長過度茂密,保持園區光照及通風良好。
3、休眠期加強枝條上病源之防治。
4、果實快速成長期加強鈣肥。
5、提早套袋,降低病原菌侵入感染機會。
6、合理化施肥可使植物生長正常,樹勢強健而增加植物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