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生產履歷是指茶葉在生產、加工、運銷等各階段,均具備可查詢及追溯之機制,讓消費者可透過產品之履歷條碼,查詢產品生產流程有關之資訊以確保產品之品質健康衛生。其建立模式由茶業改良場依據各產區品種茶類、樹勢、土壤、栽培特性進行耕作模式診斷訂定茶葉生產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來生產,內容包括產地標示、生產及出貨作業流程、生產及出貨作業風險管理、生產及出貨作業查核、生產履歷紀錄、病蟲害防治曆、栽培行事曆、製茶加工流程與HACCP危害管制、品管分級包裝及貯存等。目前茶改場規劃5個示範點,進行全流程之茶葉生產履歷制度示範,從茶園園區地理資訊(包括土壤、水質等)生產到產品加工、行銷通路等均列入記錄,使消費者可由產品包裝上之生產履歷追蹤條碼查詢,未來進入生產履歷資訊系統了解全流程之生產資料,並藉由茶業改良場之查核、監督以增加產品之管控機制,以提升消費者對「生產履歷茶」之信心。
圖:茶葉生產履歷制度
每一個茶農除了使用農藥要特別小心謹慎以外,並有義務接受茶葉農藥殘留檢驗(含茶葉抽檢、茶葉樣品處理、分析農藥種類、茶葉農藥殘留量分析、儀器分析、茶葉農藥殘留安全評估等六部份)。藉由茶葉農藥殘留檢測結果,可以了解茶園管理中使用農藥情形,是否依規定使用核准登記在茶園中之農藥或禁用農藥、農藥使用濃度是否超量、或未達安全採收期或混合多種農藥農等情形。當檢驗結果為「ND」無農藥殘留顯示,代表農友們的用藥方式正確,所產生製造的茶葉是安全衛生的,對消費者引用茶葉才能具有最大的保障。
在茶葉產銷履歷推動成果上
- 制定及公告茶葉良好農業規範
「茶葉良好農業規範」由茶業改良場依據產區品種、茶類、樹勢、土壤、栽培特性進行生產耕作模式診斷而訂定,內容包括生產及出貨作業流程、生產及出貨作業風險管理內容、生產及出貨作業查核、栽培管理作業曆、施肥作業標準、病蟲草害防治曆、生產履歷紀錄簿、製茶加工流程與製茶衛生管理、品管分級包裝及貯存等。而「茶葉產銷履歷制度」即是茶農依循上開公告完成的「茶葉良好農業規範」,從農業生產源頭的農用資材使用、生產管理、加工製造茶品的過程,均經產銷履歷驗證機構驗證及嚴格把關,是一項保障產品優質安全、使黑心產品無所遁形的制度。
農委會於94年訂定優質茶、有機茶、東方美人茶等3品項良好農業規範,96年3月修訂簡化成2個品項,即「茶葉良好農業規範」及「有機茶良好農業規範」,並完成公告程序。 - 辦理推廣教育訓練
茶葉產銷履歷制度的政策推展有賴於執行單位的推廣與宣導,因此農委會每年在各主要茶區辦理茶葉產銷履歷基本概念教育宣導講習、履歷資訊化操作教育訓練,參訓人數已達300人以上,同時利用產銷班班會等活動場合宣導產銷履歷制度,並錄製「茶葉產銷履歷建制與管理」數位教材供農民上網學習。茶改場並於95年在文山分場建置產銷履歷資訊系統,先期輔導12家示範茶廠導入是項系統,並辦理其操作訓練,為目前茶葉產銷履歷推動業務建立穩固的輔導模式。
本(97)年並將加強辦理茶葉產銷履歷教育訓練,預定於全國主要茶區包括台北、桃園、南投、台東等地辦理茶葉產銷履歷制度之教育宣導課程。(表1(pdf檔案)) - 產銷履歷驗證之輔導
「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於96年公告後,經積極輔導茶葉產銷班及茶廠申請產銷履歷驗證,至97年3月累計已有26個生產單位165人通過產銷履歷驗證,面積達210公頃,現行辦理產銷履歷驗證之機構及通過驗證之產茶單位詳如表2(pdf檔案)、表3(pdf檔案)。97年將擴大辦理產銷履歷驗證輔導業務,預計輔導115產銷班、茶廠申請產銷履歷驗證,到年底至少可通過1,100公頃茶葉生產面積。經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的茶葉,其包裝上即可貼上產銷履歷驗證標章。未來經由產銷履歷驗證之推廣,除提升茶葉產品安全、衛生、品質外,並可作為原產地標示之依據,俾與進口茶區隔,維護茶農及消費者之權益。 - 產銷履歷茶產品之推廣與展售
隨著國民所得增加與生活水準提升,國人對於農產品品質與衛生安全的要求更為嚴格。產銷履歷茶可透過產品之履歷條碼追溯,讓消費者查悉所購買產品之生產者、安全管理及產銷流程,充分提供消費者所需資訊,以透明化的茶葉產銷供應鏈,提升消費者對茶產品之採購意願及產品價格。因此,對於產銷履歷茶之優質安全特色應加強宣傳與促銷。目前除藉由各地區農產品展售活動來加強消費者對茶產品的安全選購教育宣導,並透過發佈新聞稿、舉辦產品發表會等來促銷產銷履歷茶產品。
茶葉改良場已於民國九十四年在台北坪林、桃園龍潭、南投、嘉義、台東等地區建立生產履歷茶示範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