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蠅翼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蠅翼草
發文日:112/09/21

蠅翼草

學名:Desmodium triflorum (L.) DC.

科名:豆科(Fabaceae)山螞蝗屬(Desmodium)

別名:蠅翼草、蠅翅草、三點金草、三點金、四季春、珠仔草、蝴蠅翅、三耳草、小本土豆藤。

英文名稱:three-flower tickclover, grona triflora, creeping tick trefoil, three-flower beggarweed, three-flower tick trefoil

分布:台灣全境之平野、園圃、河堤、草地等常見其族群分布。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0-50公分;莖纖細,匍匐叢生而多分枝,全株被短白毛。葉為三出複葉,互生,具托葉,托葉披針形;小葉膜質,心形或倒卵狀截形,先端微凹,葉表面無毛,葉背面密被白毛,全緣。花單生或 2-3 枚,蝶形花,叢生葉脈,花梗細長;花萼長約 0.2 公分,被毛,5 裂,宿存;花瓣5片,紫紅色,旗瓣腎形,基部漸尖。果實為扁平莢果,長 0.8-1.5 公分,寬 0.3 公分,略呈鐮刀狀,3-5節,腹縫線節處凹入,表面具鉤毛及網紋,成熟時斷裂成1節1粒種子的節莢果。花期 4-10 月。

利用部位:根、葉片、全草。

效用:行氣止痛、溫經散寒、利濕解毒、消滯殺蟲之功效。

蠅翼草能普遍生長在於各種土壤中,最常見於海岸附近乾燥之處及山坡邊,在田埂、草坪、牧場、荒地及路邊亦常發現其蹤跡。原產於熱帶地區至溫帶地區,分布在許多國家包括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台灣、中國、中南美洲、非洲、澳洲等,最常見於重度放牧或緊密砍伐的地區,如牧場、種植園區、路邊和草坪。由於其莢果具有鉤毛,能頑強地粘附在衣服、人體的任何部位以及各種動物的羽毛和毛髮上,能輕易地將植物廣為傳播,其生長快速旺盛、匍匐性強、覆蓋性佳,可以抑制其他雜草類生長,並防止水土流失,因此過去曾普遍作為綠肥和覆蓋作物種植,是果園草生栽培之地被植物,或在田埂種植形成草毯,維持農田豐富的生態,降低農藥使用,而其花期長、花色鮮豔,也是不危害一般經濟作物的小灰蝶之食草,用於庭園草坪或是果園農路綠化皆合適,是優良的地被植物。另外,蠅翼草與某些土壤細菌有共生關係,這些細菌在根部會形成根瘤並固定大氣中的氮,可被植物所利用。蠅翼草的莖葉含粗蛋白、粗脂肪等,亦可作為飼料作物。

在一些國家,蠅翼草有作為民俗藥物使用,而在中醫臨床上也是常用的藥物,其全草味苦、微辛、性涼,全草可入藥,具有行氣止痛、溫經散寒、利濕解毒、消滯殺蟲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肌肉痙攣、咳嗽、疼痛、中毒、月經不調、頭痛、咳嗽、腸炎痢疾、黃疸、關節痛、鉤蟲病、疥癢等。其含有化學物質成分有熊果酸(Ursolic acid)、牡荊素(Vitexin)、染料木苷(Genistin)、岩藻甾醇(Fucosterol)及diholosylflavane, 2-0 Glucosylvitexin。葉片含有總生物鹼0.01-0.015%,有β-Phenethylamine(主要生物鹼), Indole-3-acetic acid, Tyrumine, Trigonelline, Hypaphorine and Choline。根含有總生物鹼 0.01-0.018%,有 Hypaphorine(主要生物鹼), N-Dimethyl tryptophan betaine and Choline,現代研究發現其具有抗氧化、抗發炎、鎮痛及輻射防護等作用。

在民俗藥物使用上,用於治療傷口、腹瀉、風濕病、痢疾和皮膚病,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以及中國、印度和斯里蘭卡,通常用於治療腹瀉和痢疾,在菲律賓以湯劑用作漱口劑和祛痰劑,在泰國作為退燒藥和止痛藥,在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則將葉片製成膏劑外用於傷口、潰瘍和一般皮膚問題,在泰國則以全草用作解熱鎮痛。

蠅翼草可用種子和匍匐莖扦插繁殖。一般豆科植物的莢果成熟時,會從腹背兩側裂開而使種子掉落地面,但蠅翼草的莢果成熟時並不會從兩側裂開,而是一節一節的斷掉,而且莢果不裂開,其種子仍包在裡面的節莢果中,雖然種子量很多,但需收集節莢果後再分離種子,其過程很繁瑣,所以一般不採用此法,相對上以扦插繁殖較為方便簡單,因為莖部每節都會發根,可截斷其匍匐莖做插穗,插穗帶有 3 至 4 節的節間,將 1 至 2 節間埋入濕潤土壤中,保持介質潮濕及適度遮陰下,約 1 至 2 週後會發根長出新葉,在3 至 4 週後根系發育好就可定植。扦插季節以春分至秋分為最佳,在冬春兩季氣溫低時進行扦插則生長緩慢。

參考文獻:

(1)   認識植物 莊溪

(2)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三點金草 p.103 台北南天書局

(3)   中國植物誌第41卷037頁 三點金

(4)   Lai SC, Ho YL, Huang SC, Huang TH, Lai ZR, Wu CR, Lian KY, Chang YS. 2010. 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of Desmodium triflorum (L.) DC. Am J Chin Med. 2010;38(2):329-42.

(5)   Venkateswara Rao Gavalapu*, Prabhanjan Kolli, Sanjeev Kumar Korra, Manoj Kumar Kavuri, Chandrasekhar Avagadda, Venkataramya Singam, Yernikumari Vanumu and Harish Kudirella. 2013. Preliminary Phytochemical Screening and Anthelmintic Activity of Desmodium Triflorum (L.) DC Leaf and Root Extra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 Sciences 3(1): 156-158.

(6)   Vedpal, S. P. Dhanabal , P. Dhamodaran , M. V. N. L. Chaitnya , B. Duraiswamy , Unni Jayaram and Neha Srivastava.2016. Ethnopharmacological and Phytochemical profile of three potent Desmodium species: Desmodium gangeticum (L.) DC, Desmodium triflorum Linn and Desmodium triquetrum Linn.

(6)Journal of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8(7):91-97.

(7)   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 ) https://www.gbif.org/species/2967163

(8)   李文南、陳信言 優良原生地被植物 – 蠅翼草之繁殖與應用 臺東區農業專訊 /87 期p.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