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最熱

三高引發慢性腎臟病 研究:服用兩類處方中藥,洗腎風險降六成

台灣每10個成年人就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洗腎盛行率更高居世界第一。只要吃得對,中藥不但不傷腎,還能救腎,中西醫聯手治療,有機會延緩腎病。

中醫-保健-洗腎-血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只要早期介入、使用得當,中藥不但不傷腎,還有機會顧腎、救腎。

2015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台灣腎臟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尚志團隊在《國際腎臟醫學期刊》(Kidney International)發表研究,以台灣健保資料庫2萬4000多名慢性腎臟病人為研究對象,發現病患在診斷後開始服用處方中藥,與未服用中藥的病人相比,可降低洗腎風險約60%,尤其是服用祛風除濕或和解這兩類方藥時,效果更顯著,而且服用中藥者進展至洗腎前的死亡風險也降低。

此外,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2014年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Open)發表研究,以台灣健保資料庫1萬3000多名腎臟病人為研究對象,發現服用處方中藥的病患,比未服用者的死亡率降低四成。

三高+不當用藥,腎臟壞了了

慢性腎臟病常見的原因包括:血壓、血糖、血脂及尿酸控制不佳、免疫系統疾病(紅斑性狼瘡、腎絲球腎炎、新冠病毒等)、遺傳疾病(多囊腎)或不當藥物使用等。

當腎臟功能惡化,病人會出現水腫、疲倦、貧血、少尿或無尿、皮膚搔癢、以及神經病變等異常;腎臟衰竭又會影響其他器官,需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或腎臟移植等方式來延長生命。

廣告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蔡明諺說,西醫依據慢性腎臟病的分期來治療,在腎絲球過濾率大(等)於 60 分的階段(第1、2期)就是定期追蹤、控制血糖和血壓;到了第3、4期就需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並控管飲食;第5期就準備進入透析階段,使用藥物改善尿毒症與貧血、預防高血鉀、減少心肺積水,並做好透析或腎臟移植的準備。

清除外邪,中醫治病關鍵

「你最近吃過中藥嗎?」多年前,同時接受西醫訓練的蔡明諺在當內科住院醫師時,遇到急性腎衰竭或急性腎損傷的病人,總會問這問題。當時不論醫師或民眾,普遍擔心「中藥傷腎」。

廣告

他指出,早期因為對藥材的辨識不明,造成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被誤用,引發腎功能損傷與致癌風險,衛生福利部從2003年已全面禁用5種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包括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籐),加上醫師處方已漸以科學中藥粉為主,有GMP認證,從中藥材到中藥製劑的品質都經過嚴格管控,終於慢慢擺脫「傷腎」的形象。

中醫認為疾病的產生多與邪氣有關,不論是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或碰到疫癘之氣、飲食過度,還是人體自身的病理產物,如痰飲、水濕、瘀血、蟲積、宿食(食物堆積在體內)等,都是導致發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中醫治病的關鍵就在於把這些邪氣從體內盡快清除,」蔡明諺提醒,前面提到的兩篇研究都可以看出中醫延緩腎臟病的效果,但他強調「這些病人都是服用醫師開立的處方中藥。」

廣告

問題是,想避免洗腎、保護腎功能,究竟應該在什麼時間點向中醫求助效果最好?

第3期看中醫效果最好

「中醫在腎臟病的任何階段都可以介入,」蔡明諺強調。比如腎臟病第3期以後就會有水腫、高血壓、貧血和倦怠等症狀出現,中醫就會在強化腎功能的基礎上,處理濕濁、瘀血、濁毒等體內無法代謝的病理產物。

至於哪一期開始最有效果?2018年《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有一篇以慢性腎絲球腎炎病患為對象的研究發現,中醫藥在第3a和3b期介入治療,對延緩病程最有幫助,腎絲球過濾率的數值在6和12個月內顯著增加,「不過在這階段是否能逆轉腎功能,仍須有2~3年的追蹤才比較客觀。」

廣告

該研究也發現,對於第4和5期的患者,腎功能只有在治療6個月內有顯著進步,一年後則沒有明顯變化。「當然這可能與疾病進展、共病或是多重藥物有關。所以這階段中醫的角色就不強求能夠矯正腎功能,而是改善尿毒症引起的身體不適,」蔡明諺補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廖元敬的經驗發現,中醫在腎臟病第3期以前介入,治療效果較明顯;第4期的治療目標是維持現狀、延緩惡化,第5期則希望盡量延緩洗腎。

她遇過不少中年病人,本來因為糖尿病在看新陳代謝科,有一天醫師突然說「以後要合併看腎臟科」,他們受到極大驚嚇、無法接受,這才警覺到腎功能已衰退到腎臟病第3a到3b期之間。

廣告

經合併中醫治療半年左右,他們的腎絲球過濾率及肌酸酐都明顯改善,持續追蹤5、6年,腎功能都維持沒有退化。「當然,原來的糖尿病仍需好好控制,血糖如果控制不好,腎功能會一直退步。」

針灸改善蛋白尿及貧血

針灸也可以治療腎臟病。蔡明諺說,2018年《美洲中國醫學雜誌》(The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發表的一篇系統性回顧文獻就指出,針灸可以緩解腎絲球硬化和腎間質纖維化,並透過調控神經內分泌系統、抑制體內氧化反應及與腎功能有關的特殊蛋白,增加對鐵質和促紅血球生成素的吸收等作用,進而改善腎功能、蛋白尿、高血壓以及貧血。

但是施針時仍需注意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壓,並避免患者因過度虛弱或緊張而暈針。

廖元敬說,慢性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比較少用針灸治療,第5期病人因體內毒素累積,常感到噁心、想吐,尿液也減少,中醫可用針灸協助改善。

開始洗腎,中醫介入依然有效

當腎臟病患者開始接受透析,還是有許多併發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2021年曾在《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發表研究,透析中低血壓或高血壓、透析不平衡綜合症(症狀包括頭痛、噁心、視覺模糊、抽搐等)、肌肉痙攣和疼痛(頭痛、胸痛、肌肉疼痛),都可藉由中醫改善。

此外,透析病人常見廔管肌筋膜疼痛的困擾,針扎下去時有穿刺痛,接受透析久了,廔管附近的肌肉變得軟縮,並釋放出發炎物質,「洗腎時手臂痛,痛感還會向外擴散,病人痛不欲生。針灸可以減輕這種疼痛,顯見患者即使進入透析階段,中醫介入依然有效,」蔡明諺說。

可以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

廖元敬說,腎臟病的本質多是脾腎不足,因此除了調理脾腎,也會依病人表現出的症狀,比如貧血嚴重(血虛)或水腫明顯(陽虛水泛),給予適當的治療。

「中西醫雖然思考方式不同,但目標卻一致,」蔡明諺說,病患可以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也需要定期監控。「但患者自行服用的健康食品、未明成藥或中草藥才是必須小心的,往往加重腎臟負擔。」

(責任編輯:曹凱婷)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統一超商引領綠色消費潮流,實踐地球永續💡🛒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