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日光燈的人工繁殖

  • 作者:張凱傑、王俐文、蘇慧敏、楊順德∕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日光燈 (Paracheirodon innesi) 俗名Neon tetra,分佈在南美洲巴西、祕魯及哥倫比亞等多處河流流域,是霓虹脂鯉屬 (Paracheirodon) 中廣為人知且市場價格最低廉的種類,目前同樣被歸類在霓虹脂鯉屬的成員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紅蓮燈 (Paracheirodon axelrodi) 及較嬌小的綠蓮燈 (Paracheirodon simulans)。本屬在體側皆有明顯的螢光霓虹縱帶,且隨著光線折射而有不同藍綠色調光澤,這也是霓虹脂鯉屬的特色之一。日光燈的霓虹縱帶始於眼睛上緣,橫跨體側至脂鰭基部前方,體側下半部僅腹鰭至尾柄處為血紅色,腹鰭前半部為銀白色,紅蓮燈則是下腹部為全紅色,此乃兩種類間最大的區別。日光燈最大體長可到3公分左右,雌雄魚體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

目前市面販售的日光燈全是繁殖場人工繁殖的個體,且現已經有不少水族品系,如白化型的黃金日光燈、體側霓虹帶分佈少的鑽石日光燈,各鰭條向外延展的大帆日光燈以及白子型的日光燈。

日光燈為撒卵型 (egg-scattering) 的產卵模式,雌雄魚皆不會護卵,如未妥善分離,親魚還會有食卵行為。每尾成熟雌魚通常可產下數百顆卵以上,但孵化率卻往往不盡人意。本次共在繁殖缸內放入2公3母的日光燈進行配對繁殖試驗,最快可在入缸後的隔天觀察到卵粒。受精卵在水溫25~26℃ 間約24小時後會陸續開始孵化,剛孵化的仔魚具有卵黃囊且體表全透明,卵黃囊在孵化第2天後消耗殆盡,必須即時投餵小型浮游生物作為其開口餌料。孵化第16天後可觀察到體側有明顯霓虹縱帶形成,第22天後腹部後半至尾柄處出現些微紅色,孵化60天後稚魚已有明顯成魚外觀並達到上市之2公分體型。

在經過數次不同環境及不同繁殖操作中發現,日光燈的受精卵孵化率普遍無法超過5成,甚至有數百顆卵中最後僅有一尾順利孵化的現象,故如需穩定量產,建議可培育多一點種魚供繁殖時挑選,或配對時增加雄魚數量以提高卵的受精率,當有助於減少上述問題的發生。

成熟的日光燈種魚 (上雄下雌)

成熟的日光燈種魚 (上雄下雌)

與透明的受精卵不同,未受精的卵粒會呈現米白色

與透明的受精卵不同,未受精的卵粒會呈現米白色

孵化22天的日光燈仔魚,腹部後半至尾柄處出現紅色色澤

孵化22天的日光燈仔魚,腹部後半至尾柄處出現紅色色澤

孵化第60天的日光燈稚魚,已有明顯成魚外觀

孵化第60天的日光燈稚魚,已有明顯成魚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