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發成果 / 狼尾草經真菌分解後調製為飼料添加劑對小牛腸道菌相之影響-施意敏/新竹分所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狼尾草經真菌分解後調製為飼料添加劑對小牛腸道菌相之影響-施意敏/新竹分所
發文日:112/03/10

狼尾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為臺灣乳牛重要的芻料來源之一,主要以青飼為主。面對氣候變遷全臺降雨天數增加,增加狼尾草適時青割的困難。老化之狼尾草木質素含量偏高不易被牛隻消化利用,卻是取代木屑栽培杏鮑菇的最佳介質。本研究調查不同地區種植之狼尾草產量與品質的差異,依狼尾草用途區分為臺中后里(肉牛飼養)及桃園新屋(牧草產銷班)。后里與新屋狼尾草株高分別為235 cm、198 cm,乾物產量分別為32.46、21.99 ton/ha/cut,粗蛋白質分別為7.88 %、4.98 %,碳水化合物則相近。狼尾草栽培杏鮑菇的菇包剩餘物其機能性成分皆高於木屑菇包。添加10 % 狼尾草廢菇包粉至小牛教槽料,餵飼未離乳仔牛三個月,以次世代基因定序法檢測小牛腸道菌相之變化。試驗結果顯示,餵飼3 個月的腸道菌相相對豐富度高於餵飼 2 個月,餵飼 3 個月的試驗組顯著增加Firmicutes / Bacteroidetes(F/B)比值,且能降低引起小牛腹脹腹瀉的梭菌屬Tyzzerella nexilis 菌群產生,使得試驗組牛群的體重(96.5 ±10.8 kg)優於對照組(90 ±10.3 kg)。根據本研究結果,狼尾草養完菇的廢菇包,可做為仔牛教槽料成分之一。狼尾草養菇又養牛,創造木質化狼尾草加值應用的新途徑,建立循環再利用永續經營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