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鮪魚資訊區 / 鮪漁業的會議 / 台灣黑鮪魚年配額調為1965噸 學者提醒預警系統要落實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台灣黑鮪魚年配額調為1965噸 學者提醒預警系統要落實
發文日:2022-12-08

台灣黑鮪魚年配額調為1965噸 學者提醒預警系統要落實

2022-12-08 18:04 聯合報/ 記者王慧瑛、劉星君、尤聰光/連線即時報導

From: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6824873

漁業署官員、中山大學教授張水鍇等人12月初到越南峴港出席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年會,會中確認黑鮪魚資源已好轉,捕撈配額可調增,過去3年台灣年配額1709噸,台灣黑鮪配額自今年將調高15%,上修為1965噸。學者張水鍇說,黑鮪魚資源恢復及配額上修對台灣黑鮪魚經濟利大於弊,產業界可預先思考後疫情時代產銷策略,漁業署要有配套建立預警系統,捕撈總量達配額80或90%,要有警示機制以避免失控。

每年4至7月是台灣黑鮪魚季,台灣今年核准485艘黑鮪魚船,卸貨港口集中屏東東港、台東新港、宜蘭蘇澳、高雄前鎮4處。

今年黑鮪魚季整體漁獲約1500噸、6670多尾。東港是黑鮪魚交易重鎮,東港區漁會統計,111年度迄今東港黑鮪累計數量4365尾,平均價每公斤374元。屏東東港區漁會總幹事鄭鈺宸說,漁會對配額增加樂觀其成,這表示黑鮪資源量有恢復,漁民配合官方資源保育有成,是多贏局面。

屏東第一鮪拍賣會2002年舉辦迄今,延續21年,當中15次船長屬琉球籍,小琉球漁民使用延繩釣技術純熟。琉球區漁會總幹事蔡寶興說,讓資源永續對世代漁民才有好處,台灣要建立更多屬於自己的資料系統,政府不只在國際談判時爭取配額,也要關注重疊海域問題,捍衛台灣漁民權益。

屏東有40多年資歷蔡姓船長說,配額提高效果不大,近年捕撈量達不到配額,黑鮪魚路線讓人捉摸不定,可能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所致。

「增加收入才實際!」台東成功鎮新港籍船長陳毅瑋說,近年黑鮪魚價格沒想像中好,愈來愈難抓,出海作業不見得合算,希望拍賣價能再高一點。台東成功鎮新港籍林姓船長說,上修歸上修,還是要有限制,否則大家亂捕,過幾年又面臨沒魚可抓。

台東縣新港區漁會總幹事陳俊銘建議,若要提振黑鮪魚經濟,政府可思考在黑鮪魚產季期間,給予漁民適度的油料、漁獲補貼措施,提高漁民出海意願。

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等人日前到越南峴港出席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年會,包含日本、台灣、美國、韓國等捕撈黑鮪魚重要國家都有代表出席。黑鮪資源曾經歷衰退期,台灣漁獲量曾從每年3000噸高點跌至一年僅捕撈214噸,經該委員會在2015年通過嚴格的幼魚配額減半管理措施後,黑鮪資源提前5年達到第一階段重建目標,正邁向2029年恢復到健康水準目標,評估資源逐漸恢復,日本在前幾年率先發難希望調高捕撈配額,獲台灣等會員覆議支持,經過一番折衝,台灣黑鮪配額確定調高15%,持續到2024年每年均為1965噸。

張水鍇說,台灣黑鮪魚捕撈管理相當到位,2010年率先啟動CDS(漁獲文件計畫)制度,每一尾黑鮪魚各有標籤,標籤編號等同該尾魚身分證,能掌握捕獲位置、魚重量等,捕撈、流向也能有把關,這對於國際上評估黑鮪資源變動是非常重要且珍貴資料。

對於配額調高,張水鍇提醒漁業署要落實預警系統,漁業署研究員劉啟超說,會針對環境變化設置預警措施,研議在捕捉總量達85%左右時提出預警,細部執行方法會再與漁民溝通。

綠色和平組織表示,調整配額代表總量管制有助於黑鮪魚族群資源恢復,顯示科學監測搭配限制捕撈是有效的保育措施,呼籲政府要將這一概念落實仍卡關在行政院的「海洋保育法」,透過立法以擴大具有科學檢測機制的海洋保護區,加強台灣海域保育工作。綠色和平也強調,配額調整須搭配全面海上監管,例如100%觀察員覆蓋率,確保漁業資源得以合法、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