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中的那一尾魚 兼顧環境與管理 鮪魚資源永續的挑戰
文|戴靜宜(大山影像工作室) 圖|豐群水產股份有限公司
來源:漁業推廣月刊 426期 111年3月
https://wm.coa.gov.tw/preview_fa/view.php?theme=Fisheries_Promotion_Monthly&subtheme=&id=420
鮪魚為臺灣出口值每年貢獻7億多美元,在世界鮪魚產業,臺灣更是舉足輕重。掌握鮪魚資源、漁 場與海洋環境間關係,對於漁業生產及管理來說,至關重要,也唯有提升漁業資源應用及生態系統 的健康,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 這是一趟重要但艱困的旅程。不只是政府,在捕撈端、相關業者及整個供應鏈,對於鮪魚資源永 續,也都默默在盡力。
向來有「遠洋漁業日不落國」之名的臺 灣,在世界鮪魚產業更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 位。鮪魚為臺灣每年貢獻出口值達7億多美 元,臺灣鮪延繩釣漁業漁船的作業漁場更是橫 跨三大洋,約300艘的龐大船隊在浩瀚的世界 舞台引領風騷。 鮪魚廣泛分佈於三大洋之熱帶、溫帶海 域,目前商業捕撈的鮪魚主要有五種,包括正 鰹、黃鰭鮪、大目鮪、長鰭鮪以及黑鮪。近年 來,鮪魚資源量起起伏伏,根據聯合國統計, 全球鮪魚數量在過去半世紀減少多達6成,直 到近年設下捕撈量上限,才終於有回升的趨 勢。而近期的COVID-19疫情為整體社經局勢 帶來嚴峻考驗,卻也因為人為活動減少,給了 海洋生態自然復育的機會。然而整體來說,因 為全球氣候異常現象越來越頻繁,加上人類過 度開發,仍對牠們的種群數量造成威脅,尤其 以黑鮪魚數量下降最為顯著。
珍惜漁業資源 捕撈配額規範 鮪魚屬高度洄游魚類,資源的保育須由 相關國家共同合作養護管理。全球三大洋 則分別據以設立政府間國際漁業管理組織 (RFMOs),透過政府多邊合作,維護全球 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而各國也攜手制定捕撈 配額規範。 台灣區遠洋鮪延繩釣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 公會(簡稱台灣區鮪魚公會)總幹事李冠廷表 示,海洋資源有限,漁業配額是漁民合法捕撈 的重要來源,對以公海及他國海域為主要捕撈 區域的臺灣遠洋漁業尤其重要。 「事實上,鮪魚公會在各洋區管制的捕撈 量和回報作業上都是模範生。」李冠廷說,臺 灣政府為了使捕撈行為透明化、改善漁獲可追 溯性,推動漁船全球紀錄,並透過漁船監控系 統(VMS)掌握漁船即時動態資訊。因此臺灣遠洋漁業上千艘漁船都受到有效監控,鮪魚 公會的會員共近300艘的大型鮪延繩釣船也都 全力配合。 漁業改善 鮪魚捕撈從FIP出發 臺灣近年推動「漁業改善計畫(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 FIP)」方案,講究的 是捕撈的環保需求,主要從魚類的資源量、漁 法的要求、管理系統等三面向要求,屬於收集 資料階段,是環境保護認證初階版。 其中漁工人權問題備受重視,鮪魚公會據 此發起「太平洋長鰭鮪漁業改進計畫」,並在 2020年與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簽約。李冠 廷表示:「這個漁業改造計畫(FIP)目前有 30艘漁船參與,在漁工權益部分針對工時、 工資、待遇等問題實施改進,邀請專家及第三 方公正單位討論包括輪班休假制度、勞務契約 訂定等。」也要求船長到漁業署委託的課程中 心上課,學習跟漁工溝通的技巧,做到加強維 護漁工權益及與漁工溝通管道的改善。
接續文章請點擊上列來源,或下載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