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水池工法應用          邱錦和老師

水域環境是大自然動植物匯集交流最豐富的基地。不論動物的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蟲類、昆蟲、魚蝦貝類及植物的濕生植物、水生植物、菌類等,均會受到水的滋潤而大量繁殖聚集。公園、校園、公私機構之庭園或大自然中的溪流海岸濕地、湖泊埠池,如能利用適當的空地與充分的水源營造管理為生態化水域環境,不僅具有景觀、休憩、教育功能,更可為都市化環境增添一些適合動植物生長,生存之空間,對活化都市生機及生物多樣性保持具有重大而直接的項獻。

     我們目前所看到分布各學園、公園、公共空間的大小水池,都太人工化、景觀化。池底、池岸幾乎都是水泥與垂直堤岸,形狀平整之四方形或圓形,缺少動植物生存所需的多孔隙空間、緩衝帶。不規則或平緩池沿與多樣化之水生植物,此外不流動的水源,容易變成死水池,景觀有餘,生態不足,缺乏生機可供觀賞,故價值不高。為配合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育之潮流,創造更多對野生動植物友善而且適合他們的生活與生存的水池,提升人類居住環境之機與生態品質,謹就生態水池之規劃設計原則及植栽等,提出數項淺見,供各界參考與指數。

一、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理念

(一)水深

  水深以安全考量為主,大部分池面水位不要比60公分深,且應具有層次變化,從10公分∼60公分間分配置不同之需要比例。如果要蓄養較多之魚蝦貝類且利於魚類棲息過冬,可於中間或非觀察區(保護區)保持4公尺∼2公尺之深水區。湖泊濕地可8公尺以上∼1公尺之深水區。

(二)形狀  

   應求不規則,彎曲且多變化;避免平直整齊之形狀。

可考量設計成數層梯田式不等水位的區帶,同水位的區帶,水道可連接式獨立,不同梯度的梯田可創造水流或高差的效應。

(三)池底

 以粘土成分占40%以上之壓實成6080公分的土底即可防漏,不必使用水泥或磁磚等。並於地底挖溝,堆石、堆木塊,放置多孔隙材料等做成深淺不一;具有變化之地形,提供水生動物選擇與利用,池邊1-2公尺斜坡預留為潮間帶及透水區。

 

大部分池面水位不要比60公分深要有層次變化

池底以以粘土成分占40%以上之壓實成6080公分的土底

形狀應求不規則彎曲且多變化

美麗的生態水池

(四)植栽

  依不同水深,栽植原生之濕生、挺水、沈水及浮葉等植物,周邊保留栽種親水之原生地被、灌木及喬木,並應使植物枯枝落葉和水體有最多的接觸面。 

 

(五)池岸

     水岸之邊坡應平緩,並以自然土壤、木材或天然石塊石切成;營造動物喜歡之緩和邊緣,切勿設置成垂直堤岸或使用水泥、磁磚,尤應注意邊坡要維持多孔隙性及多變化性,以利動物之進出及棲息之隱蔽性。

(六)池中堆置物

 

      可放置枯木、石堆、枯竹,並使部分沈入水中;部分設置為直立之棲木;部份自岸上自然倒入池中便於水棲昆蟲及魚蝦生存,亦可形成水陸兩棲動物及天然通路及水鳥駐足點。

(七)人工生態浮島(羅東運動公園生態浮島設計原則與實務)

      池中儘量預設13個人工生態浮島,可利用竹筏或木筏,混合種植多樣化植物,如水社柳、莎草、禾本科草類。

(八)流動水

      流動之水聲及噴霧對某些動物具有吸引力,可以用沈水馬達創造類似之循環水利用。流動水域及利用沈水馬達製造震動效應可減少水域中藻類大量滋生。

(九)日照

      光照是必要的生態環境因子。池面大部份面積每天應維持適當之光照,以利各種動植物繁殖生長。池邊可種植親水性的喬木或灌叢,但要避開高大的人為建築物。

 (十)動物之引入

      如果水池和外界有平緩而天然的進水溝渠或排水溝渠等,自然廊道可供野生生物進入之途徑;則最好讓野生動物自然地逐漸建立其族群,否則可以小規模放養泥鰍、馬口魚、蓋斑鬥魚、貢德氏蛙、盤谷蟾蜍、黑眶蟾蜍、澤蛙、拉杜希氏蛙、各種蜻蜓(幼蟲水蠆)等原生物種;但要設法防止放生行為並移除福壽螺、錦鯉、吳郭魚、巴西龜、琵琶鼠等外來物種。如果外來物種進入;將造成迅速繁殖而使水池遭到生態浩劫。

(十一)教育利用及保護

      應將水池區分為生態教育利用及保護區;於保護區內禁止人為干擾或進入,如此才可維護各種野生動植物有適當之生長及隱蔽處所;一般保護區應占水池三分之二以上。即使親水利用,亦應考慮到最大承載量,否則生態水池可能因利用過度,毀於一旦。接近及利用通道應在水池邊緣(前緣)通過,切忌由中間切斷池面。在使用上應有明確之利用目標及規劃,例如教學、展示、物種蒐集、保存等。否則很容易變成一個使用率偏低的奢侈品或荒廢池。

  (十二)水源

      水源及水量應設法使其清潔與穩定,進水管道及出水管道以隱藏方式設計;池中及岸邊植物視其生長及競爭情形隨時進行必要之整理(每月約八個工作天,即每週約二個工作天) ,俾利維持水流之順暢及弱勢族群被掩蓋。

 (十三)隔離

        生態水池是親水性的自然空間,不要裝置上鎖或高大圍籬,讓居民、學生、一般遊客隨時可以進入利用區進行觀察;學習及休憩。保護區除調查需要,不要干擾或開放參觀,應以每年四月及九月動植物繁殖期間休園禁止干擾。

(十四)多功能設計

        使用材料充分利用自然石塊或木材都可設計多功使用,以減少耗費能源增進有效利用。例如水岸段石切石塊或疊石,可以排列成多隙生態空間或石塊休憩椅或石塊隔離帶,並製造多變化之視覺效果,木材亦可同此設計。儘量用當地而且可以永續的材料,也儘量用簡單耐久的建築術,以備損壤時,一般居民、員工、師生都可以自行修復及更換,以符合就地取材與DIY原則。如利用當地竹材取代石塊邊坡或利用木頭來做成小橋。

 

 

 

 

 

 

 

 

 

 

 

 

 

 

 

 

 

 

 

 

 

 

 

 

 

 

 

 

 

 

 

 

 

 

 

 

 

 

 

 

            適合栽種或引入生態水池之本土植物

(一)沈水性植物

聚藻、石龍尾、馬藻、金魚藻、水王孫、小茨藻、苦草、水蕨、眼子菜、鹿角苔。

(二)浮葉植物

田字草 、台灣空心菜、野菱、萍蓬草、芡實、印度莕菜、龍骨瓣莕菜、白花水龍、台灣水龍、水禾。

(三)漂浮植物

滿江紅、青萍、紫萍、無根萍、品萍。

(四)挺水植物

紅辣蓼、田蔥、荸薺、燈心草、水毛花、單葉鹹草、莞、長苞香蒲、香蒲、刺子莞、寬桂莎草、覆瓦莎草、青芋、紫芋。

(五)濕生植物

毛蕨、宜蘭水簑衣、毛蓼、白苦柱、水豬母乳、過長沙、三白草、半邊蓮、野慈姑、水丁香、細葉水丁香、風車草、鴨舌草、野薑花、宜蘭莞草、小埤貝舌薹。

(六)岸邊石縫植物

木賊、過溝菜蕨、腎蕨、越橘葉蔓榕、石菖蒲、密花苧麻。

(七)水岸綠化植物 (草本及灌木)

竹葉草、水竹葉、三儉草、三葉埔姜、草海桐、苦林盤、臭娘子、文殊蘭。

(八)水岸綠化植物類 (平原及低海拔喬木)

水社柳、水柳、穗花棋盤腳、風箱樹、稜果榕、雀榕、茄苳、九芎、筆筒樹、苦楝、血桐、白杓子、山麻黃、水桐木、小葉桑。

 

沈水性水王孫

沈水性無柄石龍尾

浮葉台灣水龍

浮葉萍蓬草

漂浮滿江紅

漂浮青萍

挺水昌蒲

挺水海芋

挺水大安水蓑衣

溼生植物野薑花

 

水岸綠化風箱樹

水岸綠化水社柳

 

三、水生生態池營造的正確觀念

 

(一)    在營造初期半年內看不出成果;但眼光要長遠;要有整體規劃及配套措施,但應分別訂定短期和長期目標,由最簡單最小而且容易的地方開始。例如整理改善現有的小水池,種植引進最容易存活的水柳、竹葉草或水丁香。參觀模仿已經成功的案例或選擇最方便管理與觀察,選擇與現有用途最沒有衝突的地方開始設置。

(二)設法將生態水池和學校課程或社區活動結合。先集合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師、居民共同討論、設計、營造生態水池,並設法和自然、社會、美術、數學、語文等多元化課程或社區活動密切結合。

(三)讓學生、老師、社區居民、行政官員等,一起參與規劃、施工、驗收營運、利用等整個過程,以夥伴關係經營管理水池。設置推動及諮詢委員會。以便廣納各界高見;不斷檢討改進、持續推動、共創生機、累積共識。

(四)設計一種能讓參與者不斷貢獻;不斷受到鼓勵及肯定;不斷面對新挑戰;不斷增強本土歸屬感與認同感之機制。只有這種機制才能讓生態水池計劃維持活力與防上破壞、荒廢。生態水池的物種及棲地是永遠隨時間而在改變,並和周圍的所有環境共同演化,應不斷觀察、探索、檢討及改進永遠沒有『停止』或『完美』的一天。

(五)訓練解說志工、師生及社區一般居民有能力與責任去照顧與維護生態水池,並隨時支援、協助他們;提供他們必要的資訊。

(六)水池生態系之物種生長、平衡、穩定均需要一段時間;無法速成,所以要有愛心、耐心及毅力也要知所應變,不斷創新,就是不能輕言放棄。此外,更要試圖以野生動植物立場來經營管理水池,而非用人類的眼光對待水池,畢竟生活其中是野生動植物而非人類,營造適合他們生存的環境遠勝於人們的視覺上的喜好。

    

 

 

 

       結語

     由於自然生態系之複雜性及多樣性,所以每一地方或社區均有其特色及差異。實際進行生態水池規劃設計時,均應考慮當地特別的自然資源,環境及文化背景。並廣泛聽取及收集當地資訊後因地制宜,不能僵化於統一標準或原則。土地倫理及保育美學大師奧波在他的代表性巨著『沙郡年記』中明白的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要是傾向於保存生物群落的整體性、穩定性及美,便是對的。若是它的傾向不是這樣,那麼它就是錯的』。(A  thing  is  right when it tends to preserve the integrity,sbability and breauty of the biotic community. It is wrong when it tends otherwise.)在營造生態水池之規劃及進行實務操作時,尤值參考,鼓舞自己並牢牢銘記在心。

 

 

作者簡介:邱錦和老師原來是個木雕藝術家,作品大都外銷日本,可是後來公司搬到大陸,他沒跟去,提早退休,轉而担任高山嚮導。一九九五年賀伯颱風來襲,他去救援被困在宜蘭松蘿湖的生態調查隊,結果發現全隊安然無恙,在研究人員邀請與拜託下,他留下來幫忙做調查,在樣區一棵樹一棵草的辨識與記錄,在松蘿湖待了整整48天,也開啟了他嶄新的人生。他開始思索生態環境與人類的關係,同時也開始了他參與荒野保護協會守護環境的行動。

這些年來,他在社區大學開了許多種的課程,『蘭陽湖泊之美』、『湖泊濕地工作坊』、『水生植物管理』,從簡單到專業,從欣賞到實作,從生態調查到社區營造,從一天的活動到長期的訓練課程,從大人到孩子,他都有適合的內容可以讓所有的民眾都可以踏出行動的第一步。今年他更以『水生植物尋奇與社區關懷班』榮獲全國社區大學優良課程。

這幾年荒野保護協會在濕地保育上著力甚深,也成立了水生植物庇護站,邱老師就担任了荒野在宜蘭的噶瑪蘭站的站長,他說:「只要水生植物種下,昆蟲就出現了,兩棲爬蟲類也會回來了,甚至野生動物也跟著有棲息存活的空間。水生植物不只可供觀賞美化環境,濕地對於淨化水質、調節氣溫,甚至對整個生態系的完整與穩定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