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錐菊有機栽培技術,穩定生產兼防治5種病蟲害

紫錐菊為溫帶植物,在臺灣週年可播種。

文.圖/陳鐶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郭建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陳裕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兼課長

有機農業是較不汙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永續農業耕作模式之一,可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的農產品,在藥用植物栽培上尤其重要。紫錐菊(Echinacea purpurea)又名松果菊,為菊科紫錐菊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紫錐菊屬包含9個種,其中以E. purpurea、E.pallida及E. angustifolia等三種具保健成分。本文介紹紫錐菊有機栽培技術與常見病蟲害的非農藥防治資材,提供有興趣的有機栽培農民參考。

田間管理與栽培技術

一、時期選定

紫錐菊為溫帶植物,在臺灣週年可播種,但品種間生育表現差異極大,部分品種在平地(彰化縣大村鄉)栽培,由於夏季過於炎熱且日照達14小時,常常發生植株提早開花,且高度僅約35~50公分的矮化現象,甚至植株呈現叢生而不開花等適應性問題;反之,在冬季低溫及日照短的氣候環境下,植株葉片會陸續老化凋落,持續呈現停滯狀態,部分則休眠,需要等待早春溫度升高,才開始萌芽,至4~5月抽出花莖開花。另外,經多年在海拔500~600公尺的臺中場埔里分場栽培試驗,得知若在3~4月定植,9月才會開始開花,植株高度可達70~100公分,生長情形良好,因此建議初夏時可於中海拔地區種植紫錐菊。

紫錐菊「台中1號」於3月移植田間,至7月可盛開。

二、育苗和栽植方式

紫錐菊可以採分株的無性繁殖方式,但商業化栽培則以種子繁殖較普遍。種子發芽率約60~80%左右,係因紫錐菊雌雄花蕊異熟,具自交不親合性、開花後期花粉品質較差,易造成種子不稔實。另其種子由花器外圍向中心逐步成熟,如過早採收,部分種子胚芽會呈現發育不完全的現象。文獻記載剛採收的種子具有生理性休眠的情形,需經1~4℃低溫層積(stratification)儲藏4~6週後,生理休眠方能解除;亦可在穴盤育苗播種時進行簡易控制催芽,做法為播種後將穴盤堆疊,再將上穴盤底部放置在下穴盤穴格間的交叉處,注意避免壓到下方穴盤的介質及種子,前後交錯堆疊完成後,最後覆蓋不透明塑膠布,或裝介質空袋剪開的塑膠。催芽時間隨溫度而不同,約4~7天完成催芽作業,如發現少數幼苗胚軸突出介質,立即停止催芽,並將穴盤平鋪植床上接受日照,避免徒長苗發生。春天至秋天的育苗時間為1.5個月左右,如在冬季低溫環境育苗,生長較為緩慢,育苗期可能延至2個月。待幼苗長到3~4片葉時即可準備出苗,出苗時須限水管理1週,以提高移植存活率。

紫錐菊種子催芽4~7天中,如發現少數幼苗胚軸突出介質,應立即停止催芽,並將穴盤平鋪植床上接受日照,避免徒長苗發生。
紫錐菊幼苗長到3~4片葉時必須減少灌水1週,以提高幼苗移植存活率。

三、田間管理策略

紫錐菊生育期可能遭遇春雨、梅雨及颱風等挑戰,有時瞬間時雨量達100毫米以上,容易造成田間淹水,故田區規畫以區域排水佳的農地為宜,利用曳引機附掛開溝器,進行畦溝深度30~45公分、畦距1.4~1.5公尺的整地作畦方式,較可發揮雨期排水功能,另須避免畦溝經常積水,以免發生根部的萎凋病害。紫錐菊雖耐旱佳,但其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土3 0公分內,宜在幼苗定植時、展葉伸長期及開花期間給予較多的水分,土壤最好能經常保持略微溼潤狀態,促進幼苗移植成活率、展葉伸長期生長及花苔抽出,以利長出品質較佳的花朵。

由於紫錐菊移植田間生長期長達120~140天,有機紫錐菊田間雜草管理宜著重於展葉伸長期末期,可於整地作畦完成後,採行敷(覆)蓋具排水孔的銀色塑膠布抑制雜草,定植後2~3週可以搭配人工除草,開花期後的雜草管理以不影響紫錐菊採收或植株生長為原則,並可配合水分管理,降低雜草種子萌芽生長,對於多年生雜草(例如鐵線蕨、空心蓮子草)要儘量移除,以免成為有機田的頑劣雜草。

四、肥培管理與綠肥輪作

紫錐菊喜好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而土壤酸鹼值(pH值)介於6~8之間較合適,為充分了解有機田區土壤肥力狀態,每隔2~3年於種植作業前可以取土壤樣品進行肥力分析,獲得土壤酸鹼度、電導度(EC值)、有機質含量、磷、鉀、鈣、鎂、鈉、銅、錳、鋅、鐵等資料。若有機田區電導度1.0~2.0dS/m以下,其土壤肥力偏低,可以利用氮素含量高的有機質材料,例如豆粕類、羽毛類及禽畜糞類,進行堆積醱酵腐熟後作為基肥使用;若田區電導度2.0~3.0dS/m以上,其土壤肥力偏高,可使用氮素含量低的有機質材料,例如腐植質含量較高的稻殼堆肥、木屑類堆肥或蔗渣等。

一般而言,單位施用有機肥料(堆肥)量,可以參考表一所示,若考量田區施用方便性,可以在整地前將有機肥料全量一次性作為基肥施用,並均勻撒施在田間,利用曳引機進行翻耕整地作畦。在生育期可留意紫錐菊植株生長勢的強弱或葉片顏色的濃淡,建議從幼苗移植後15~20日起,每隔1~2週酌量施用有機液肥1次,每次有機液肥施用量每公頃約20公升,先加水稀釋200~300倍後均勻灌注於植株根部。

此外,為了讓土壤永續利用,建議田區輪作綠肥大豆,例如大豆台南4號、台南7號、青皮豆(虎尾青皮豆)、烏豆等品種。每公頃綠肥大豆可固氮95~251公斤、鮮草產量2萬~4萬2,000公斤,其主根系可達土層內50~120公分,容易分解並保留孔隙,增加土壤通氣性,促進有機質分解及改善土壤結構,其於盛花期掩埋後,植體碳氮比約為20,具快速分解腐熟特性,中部地區於3~8月皆為合適種植時間。

紫錐菊田區均勻撒施基肥後,利用曳引機附掛開溝機整地作畦,畦溝深約35公分,在雨季時較易避開積水問題,且減少發生根部病害。
紫錐菊有機栽培作畦後,鋪設銀色塑膠布防除雜草,生育期中利用有色黏板進行防治小型害蟲。
註:基肥資材須依田區肥力分析表中土壤有機質含量選擇有機資材種類。

常見病蟲害與相關非農藥資材

紫錐菊為國內近年來新興種植的藥用保健作物,以往少有病蟲危害的紀錄,經臺中場研究發現,可危害紫錐菊的常見病蟲害共有5種,包括白粉病、炭疽病及白絹病等3種病害,另外蟲害為斜紋夜蛾及臺灣黃毒蛾等2種,可用的防治資材詳如表二,略分為生物性、礦物性、化學性、植物性及物理性。

生物性資材主要以微生物製劑為主,包括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貝萊斯芽孢桿菌及枯草桿菌等,可防治白粉病與炭疽病,長期施用有助於降低白絹病的發生。礦物性資材如礦物油、石灰硫磺合劑、矽藻土等,可防治白粉病及小型害蟲,施用石灰硫磺合劑須注意氣候,氣溫高時避免施用。化學性資材包括亞磷酸、皂素及碳酸氫鈉等,亞磷酸需提早施用,刺激作物產生抗病性,抵抗病原菌入侵。植物性資材則大多以苦楝油、柑橘精油及多種植物油劑為主,可防治白粉病及小型害蟲。以上資材為常見農友施用種類,除了施用資材外,亦須配合良好田間衛生管理、適量施肥及耕作防治,對於病蟲害族群控制才能得到最大效益。

利用禽類羽毛與太空包木屑等農業廢棄物,均勻混合後堆積至完全醱酵腐熟,可做為栽培紫錐菊基肥使用。
在紫錐菊採收後的空閒期,建議輪作豆科綠肥(例如臺灣烏豆),可提供田區優良氮素。
白粉病(左側白色病斑)主要出現在秋冬至隔年春季冷涼少雨的季節;炭疽病(右側褐色病斑)常發生於高溫多溼與通風不良的環境,其病原菌可藉由雨水飛濺傳播。
臺灣黃毒蛾1~3齡幼蟲,會從葉緣咬食成切口狀,嚴重時只剩下葉脈,也會危害花蕾、花器造成落花,使得紫錐菊商品價值降低。
白絹病為土壤傳播性病害,受害植株地際部分及根部會產生白色菌絲或褐色菌核,是此病害的主要感染源。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