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願行×鈺統×臺中場 用契作國產薏苡打造健康穀物棒

薏苡

文/張雅昀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研究專員
  林俞廷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王語璇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研究專員
攝影/李文揚

早在1980年代,政府即正式推廣薏苡的栽培,初期薏苡產量不高,農民較無種植意願,後來經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進行薏苡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改進,陸續育成薏苡改良品種並推廣種植。近年,隨著機械化採收薏苡所帶來的優勢,使薏苡成為水稻轉作的選項之一。臺灣推廣薏仁先驅莊淑旂博士,積極在臺灣推動薏仁養生之道,並由鈺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鈺統)為薏仁產品加工,因而開啟與喜願行契作國產薏苡及開發薏仁相關產品的契機。

在國內農業試驗改良場所的推廣下,薏苡在臺灣已有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常見的栽培品種包括「台中3號」、「台中5號」。在臺中場特作與雜糧研究室擔任副研究員的廖宜倫表示,對農業改良場而言,品種改良的考量因素不外乎產量、農民好不好栽種與採收,或是採後業界能不能採用。「『台中3號』是一個使用多年的品種,品種產量特性與『台中5號』不分軒輊,但最大的不方便是株高控制不好的話會超過2公尺,農民不易採收,因此近年朝向推廣『台中5號』。」以業者選擇素材的角度而言,「台中5號」在產量、採收及栽培規格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現,在加工開發的原料挑選上時常是首選品種。目前國內已有4家合作社及業者技轉「台中5號」,在臺中大雅區與彰化二林鎮有較大規模的栽種。

台中5號薏苡
薏苡「台中5號」採收方便且產量佳,是加工開發挑選原料的首選。(圖片提供/喜願行)

四神湯的小薏仁不是薏仁? 提升消費力從認識紅薏仁開始

你見過國產紅薏仁嗎?廖宜倫分享實地走訪臺北市場的經驗,發現市場裡販售的薏仁多為進口的「精白薏仁」,也看過中藥行販售的四神湯藥材中,使用的是俗稱「小薏仁」的大麥仁,而非真正的薏仁,顯示民眾對薏仁的認識不足,也意味著國產紅薏仁在國內使用的普及率還有努力空間。人稱「施總兼」的喜願行創辦人施明煌更指出,「國人對薏仁消費固著化,之後要取代為正確的認知就要花很多時間,這個是國家的責任,坦白講不是生產者的責任。」

要讓國產紅薏仁的使用更普及,就得先讓國人認識何謂國產紅薏仁。「如果只吃白薏仁,就只能吃到一部分的營養,很可惜!」廖宜倫解釋紅薏仁相較於白薏仁的差別是紅薏仁保留了麩皮,因此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但要國人能認知紅薏仁的好處,就必須將相對生硬的健康科研訊息,透過更多親民的方法,傳遞給一般民眾和年輕族群,讓一般民眾更能夠了解和接受。「要先提高民眾的認知,才有機會讓國產雜糧進入市場遍地開花」,廖宜倫說。

鈺統董事長謝日鑫看準國產薏仁的開發潛力,從加工業者的角度說道:「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薏仁很難煮,所以要推廣給家庭日常烹飪使用,可以透過加工的方式做成快煮薏仁。」目前鈺統也持續研發加工食品,將國產薏仁融入消費者的日常飲食中,像是開發超商販售的飯糰、壽司,或是將薏仁澱粉變性為緩慢分解特性的食品,也就是時下正流行的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的食品類型。

鈺統董事長謝日鑫和臺中場副研究員廖宜倫
鈺統董事長謝日鑫(左)和臺中場副研究員廖宜倫(右)致力推廣國產薏仁。

乘運動健身風氣 薏仁穀物棒鎖定年輕客群

近年運動風氣漸盛,伴隨東京奧運的熱潮,可望帶動運動健身市場的成長,薏仁的蛋白質含量在穀類中相對較高,對於想要健身或是有控制體重需求的人較無負擔。廖宜倫透露最初和鈺統討論開發的薏仁產品便是以營養、健康為導向,最後決定以健康的穀物棒做為本次合作的產品。「現代年輕人很相信乳清蛋白,普遍認為好吸收,轉換成肌肉較快」,謝日鑫說很多產品的蛋白質含量很高,但在人體能不能有效被轉換和利用又是另一回事,他認為以紅薏仁變性澱粉的低GI特性與紅薏仁麩皮萃取的多醣營養作為產品特點,有機會與市面上穀物棒做出區隔,並獲得注重運動營養客群的青睞。廖宜倫也補充,一般刻板印象會認為薏仁是注重養生的樂齡族群才會購買的食品,因此臺中場委託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進行市場調查,希望能開發符合年輕上班族訴求的長青產品,期望能擴大薏仁在年輕族群的市場。

薏仁穀物棒

臺中場與鈺統共同合作開發出以營養、健康為取向的薏仁穀物棒。
(圖片提供/農科院)

國產紅薏仁契作有方 喜願行看好市場銷售

堅持不申請政府補助及不募款的喜願行,發展薏苡等品項迄今已幾十年。施明煌為落實農產品不落地目標,自行建立了烘乾廠,把關原料端的食安與品質,獲得的回報是初級加工穀類夾雜率幾乎為零。今(2021)年起,喜願行開始承接鈺統所有的薏苡契作,對於能滿足客戶的品質需求,施明煌自信且直率地說道:「最高的品質就是客戶滿意,沒有什麼特別指標。」最近施明煌觀察到,喜願行薏仁的國內市場需求在這段疫情期間有明顯提升,他歸納出三項因素:喜願的品牌與品質、東南亞供應鏈動能受疫情影響、國產與進口薏仁的終端價格並沒有像小麥的價差那麼大等,這些正好給予國產薏仁產業規模化的機會,也讓施明煌對於紅薏仁市場抱持正面態度,「薏苡是春作為主,秋作為輔,但我就是對市場銷售有信心,所以才會春秋兩作都種。」

然而農產品不像工業產品可以全年標準化生產,以紅薏仁為例,一場雨就可能影響麩皮色彩選別參數,施明煌為了降低農產品單一產區每期規格變動的風險,選擇以「多產區」分散風險。且為了貫徹多元作物輪作的理念,喜願行每年與農民召開契作會議,「讓農民一直種禾本科,持續向農民收購,表面上是一個負責任的契作主,但對農民來講,長期下來會形成禾本科作物的連作障礙。」要如何促進契作農戶朝向產銷履歷、友善耕作,甚至是有機栽培發展?施明煌表示透過每年首次契作戶種植品項普查,了解可能超出預期產量的作物品項,並倡導實施有機與友善農法的契作戶得取得與喜願行契作優先權,以此鼓勵農友提升栽培安全品質。

喜願行創辦人施明煌
喜願行創辦人施明煌。(圖片提供/農科院)

鈺統對雜糧政策的建言:拉長扶植計畫與保價收購

政府推動國產雜糧行之有年,過去曾推廣蕎麥、黑豆、黃豆及山藥等雜糧,謝日鑫分享甘藷是其中一個穩定契作且具產業化應用規模的案例。他建議政府若有心想要推動國產雜糧產業,就必須花費7、8年的時間專心扶植一樣作物,讓政策有連續性,而不是換一個主政者就換一個政策,這樣會讓業者和農民無所適從。此外,謝日鑫認為扶植產業的關鍵在於政府應建立保價收購平臺,讓農民能獲得合理收益。「以甘藷為例,假設今年的甘藷賣10塊錢,下雨收成不好,需要賣16塊農民才能回本,但業者加工至末端銷售沒有辦法讓終端產品漲6塊,所以需要有一個平臺保價收購,由政府來訂出能讓農民有合理利潤的價格,讓政府管理農民賣出價與廠商收購價之間的價差,存進信託帳戶的資金,就可用在作物價跌時的農民補貼。」

相較於進口薏仁,國產薏仁不需經過長途運輸,少去運送過程可能造成的劣變與汙染,品質已經趨向優良穩定,若再進一步做好品質認證與檢驗證明書(Certificate of Analysis,CoA),就能在國際上與客戶講同樣的「語言」。除了讓消費者有信心之外,施明煌也強調,讓海外看見臺灣國產雜糧原料的水準,是與國際接軌的關鍵。行銷推廣方面,藉由推動契作體系健全、使風險配套更加完善,發展多元新興產品形態的同時,也扭轉既定消費認知,雜糧作物的產業發展才能走得更加長久。

薏仁擠壓機處理
薏仁經由擠壓機處理而產生的膨發顆粒,可供食品業加工製造出終端產品。
薏苡田
喜願行以多產區和輪作的觀念與農民契作,使薏苡能品質穩定也兼顧產量。(圖片提供/喜願行)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