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鮪魚、鮪漁業資訊區 / 水試所_「鮪」相關研究 / 談近年太平洋黑鮪的產卵場研究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談近年太平洋黑鮪的產卵場研究
發文日:111/08/04

談近年太平洋黑鮪的產卵場研究 (2022.08.04檢索)

作者:劉國強摘譯/海洋漁業組
全文:太平洋黑鮪產卵場

       太平洋黑鮪 (Thunnus orientalis) 是臺灣近海鮪延繩釣漁業最重要的目標魚種之一,與日本、韓國、墨西哥圍網漁船動輒捕獲上萬尾黑鮪幼魚,用以進行黑鮪養成業不同,我國每年漁獲約數百至近千尾黑鮪成魚。從每年4月開始,性成熟的黑鮪就會洄游到西北太平洋一帶,從南到北依序在菲律賓東北方海域、臺灣東部海域、琉球群島、日本九州南方海域及日本海等處產卵。因此每年4到6月期間,臺灣東部、東南部海域就會遍佈中小型的鮪延繩釣漁船,目的就是為了捕獲黑鮪。通常在4月,媒體就會報導當年所捕獲的第1尾黑鮪,在東港或南方澳拍賣的新聞,臺灣黑鮪季也就此展開。

       太平洋黑鮪產卵場最直接的證據,一個是捕獲處於可產卵狀態下的親魚,另一個則是採集到黑鮪的卵及剛孵化的仔魚。基於過去黑鮪成魚生殖腺的組織學研究以及仔魚採集結果,學者們普遍認定黑鮪主要產卵場與產卵期有二:一個是4到6月期間,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特別是臺灣東部、日本琉球群島 (南西諸島) 附近海域;另一個則是6到8月期間,在日本海海域。本所亦曾於臺灣東部海域採集到黑鮪仔魚 (圖1),驗證該海域確為黑鮪產卵場。

圖1、本所於臺灣東部海域採集之太平洋黑鮪仔魚 (體長5.34 mm) 及其耳石

圖1、本所於臺灣東部海域採集之太平洋黑鮪仔魚 (體長5.34 mm) 及其耳石

       然而,近年來有新的黑鮪產卵場被發現,日本學者Ohshimo研究團隊於2018年指出,根據1994至2007以及2016年,在日本東北 (Tohoku) 地區太平洋沿岸所捕獲的551尾黑鮪性腺的組織學分析,當地黑潮、黑潮-親潮交匯域的雌性成魚,在每年5月底到7月初是處於可產卵的性成熟狀態,牠們平均體長介於160至180公分之間,換算成年齡約為6至8 歲,年齡比在日本海產卵的雌魚高 (介於3至6歲),但低於在西北太平洋產卵者 (大多超過10歲)。相對平均單次孕卵數 (relative batch fecundity) 則是介於日本海與西北太平洋產卵的雌魚之間。因此,Ohshimo研究團隊認定該海域也是黑鮪重要的產卵場 (圖2A)。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說法,日本學者Tanaka研究團隊在前述海域,也就是北緯36到38.5度、東經142到144度之間,規劃了20個測站,並且在2018年8月3日到5日出海調查進行仔魚採樣(圖2B)。結果在其中6個測站,總共採到12尾黑鮪仔魚。這6個測站的海水表面溫度在27.2至28.2C之間,仔魚的體長介於3.9至7.2mm之間,根據耳石日輪判讀的結果,日齡介於4至11天之間。因為日齡11天的黑鮪仔魚已經發育至脊索上屈後期(postflexion stage),顯示在這個海域孵化的仔魚有繼續成長至加入(recruit)族群的可能性。 (後續請參閱上列全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