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文獻的歷史考究 / 阿育吠陀介紹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阿育吠陀介紹
發文日:111/08/01

阿育吠陀為印度古老醫學系統,記載在當今世界現存最古老的著作《吠陀經》中,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體系之一,約可追溯到西元前3000年的吠陀時代,五千多年來廣為印度家庭所使用。「阿育吠陀」(Ayurveda)為梵語詞彙,意為「長生之術」、「生命的智慧」,是最古老的排毒術。在阿育吠陀中,認為人的體質屬性是由風、火、水三者所組成,在受孕之時,來自雙親體內最占優勢的風能、火能、水能,以及結合該孕期的季節屬性、雙親的關係品質與情緒狀態等因素,最後融合成為個體的「自然體質」,以現代觀點來看,此即為個人的基因編碼,屬於個人的獨特能量印記,是個體的生理運作、心智思維以及情感模式的組合表現。每個人的風、火、水在比例上各有差異,然而當個體自然體質的平衡與和諧被破壞時,就會產生疾病,在阿育吠陀認為,想保有身心健康或喚醒身體的自癒力,其關鍵就在於找回那個人的自然體質,也就是回到個體在出生時的風能、火能、水能的特殊比例,意即維持個體在出生當時的那個獨特黃金比例,一旦人回歸到他的出廠設計時,就能獲得身心靈的健康。

其實阿育吠陀不僅是一門醫學體系,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醫療體系中,其強調人類在大自然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人與大自然之間有不協調發生時,其身體機能運作便受到阻礙而導致生病。在阿育吠陀的治療方法中,包括:手印、花香油、食療、草藥、油壓按摩、瑜伽體位、呼吸調息以及靜心冥想等,並認為在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種物質,只要善加利用都具有藥用價值,而其治療的目的,並非如西藥的作用機制以抑制疾病發展為手段,而是致力於使身體內各種不平衡因素重新回歸到和諧狀態,進而從根源上來消除病因,幫助人體從失衡體質逐漸回歸到自然體質。

至今阿育吠陀的古醫學系統已對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醫學體系產生極大的影響。過去古埃及人透過與印度在海上貿易,因而接觸到阿育吠陀醫學;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侵略行動,希臘人與羅馬人也接觸到阿育吠陀。過去隨著佛教東傳,阿育吠陀醫學在公元六世紀時也傳播到東方,並對西藏醫學和傳統的中醫草藥學產生重大影響,影響的區域擴及到中國、西藏、韓國、蒙古以及斯里蘭卡等,並在這些國家的醫學系統裡留下深遠的影響力。阿育吠陀主要有三位古印度醫學家的著作,即《遮羅迦本集》(Caraka Samhita)、《妙聞本集》(Sushruta Samhita)及《語帥本集》(Ashtanga Hridaya),在《妙聞本集》中提及阿育吠陀的八個分支:一般醫學、外科、耳鼻喉及眼部疾病、毒物學、精神科、兒科、婦科、性學及生育學等,德國將《妙聞本集》翻譯成德文,並運用在整形手術中。目前在歐洲,阿育吠陀已被公認是一種綜合性、傳統性的整體醫學系統,自 1993 年以來,歐洲阿育吠陀學院透過專業化教育計劃和支持國際交流及研究計劃,為阿育吠陀發展做出貢獻,由於替代醫學越來越受到歡迎,尤其是在歐洲的德語地區,在醫學界,阿育吠陀也被廣泛認為是一種互補的醫學體系,已經達到實證科學領域的門檻。在義大利、英國及德國等歐洲國家,醫生皆可在醫學委員會和大學所認可的醫學教育學習阿育吠陀醫學,目前歐洲約有 200 至 300 個治療中心為患者提供醫療幫助,也讓民眾能從阿育吠陀中獲得健康和整體健康支持,特別是在 COVID-19 之後,有越來越多人前往印度接受阿育吠陀治療的趨勢。

阿育吠陀的治療,是專注在人的特性,而非疾病的特性,因此會對病人的年齡、體質、居住環境、社會及文化背景等列入考慮,診斷方式包括觸摸、檢查及交談,並利用草藥去調整體質,透過調節飲食來激發身體器官機能之療癒,進而改善身體的消化吸收能力、排空毒素、滌淨思慮,喚醒身體中的自癒能量,重啟復原力,因此阿育吠陀是一門療癒身體及情緒的科學。關於草藥治療方面,信息是以詩歌的形式組成,稱為“ Shlokas ”,內容是聖人描述藥用植物的用途。《吠陀經》是印度教的著名經典,在印度有關宇宙的神秘知識都稱為吠陀(Veda),意思相當於知識、知道、智慧、智力、思想和看到真理的人,印度的醫療系統被認為是基於四個著名吠陀經,稱為《耶柔吠陀》(Yajur Veda)、《梨俱吠陀》(Rig Veda)、《娑摩吠陀》(Sam Veda)及《阿闇婆吠陀》(Atharva Veda)。《梨俱吠陀》是所有四個吠陀經中最著名的經典,內容描述67 種植物和 1028 種 Shlokas。《阿闇婆吠陀》及《耶柔吠陀》則描述了293 及 81 種藥用植物。

阿育吠陀醫學利用許多常見的草藥和香料,包括:薑、香菜、肉桂、荳蔻、胡椒、大蒜、薑黃、羅勒等,應用在日常飲食中,亦有許多草藥是印度特有的植物,包括:印度醋栗(Amalaki)、南非醉茄(Ashwagandha )、印度假馬齒莧 ( Brahmi)、古加爾樹(Guggu)、印度苦楝(Neem)、喜來芝(Shilajit)、‌‌‌‌乳香(Boswellia serrata)、印度小荳蔻(Cardamom)、積雪草(Gotu Kola )、甘草(Licorice)、薑黃等。

在阿育吠陀中常用的草藥混合物,如三果寶(Triphala)常用來作為體內環保,改善腸胃道健康,是由印度醋栗(Amalaki)、欖仁(Bibhitaki)、訶子(Haritaki)三種果實混合物;Trikatu則是三種辛辣香料黑胡椒、長胡椒(pippali)、薑的組合配方,用於增強消化、呼吸及提升免疫力;Chywanprash則是由五十種不同草藥製成的混合配方,基礎成分為印度醋栗,其他成分有南非醉茄、蘆筍、竹甘露(Bamboo manna)、藍色埃及睡蓮(Makhana)、荳蔻(Cardamom)、訶子、中國肉桂(Chinese cinnamon)、肉桂皮、丁香(Clove)、鐵刀木(Indian rose chestnut)、心葉黃花稔(Country mallow)、珠子草(Phyllanthus niruri or Bhumiamalaki)、酥油、七爪龍(Ipomoea mauritiana or Kiribadu Ala)、蜂蜜、印度葛根(Indian kudzu)、甘草、長辣椒(Piper longum)、鴨嘴花(Adhatoda vasica)種子、香附子(Nut grass)、葡萄乾、薑黃、檀香(Sandalwood)、芝麻油、黃細心(Boerhavia diffusa)、刺桐 ( Erythrina variegata )、豇豆、綠豆等,含有多種營養的草藥與礦物質的濃縮混合物組成,成品呈現出果醬般的稠度,並具有酸甜辛辣之味道,原始配方已有數千年歷史,是一種阿育吠陀保健品,用來恢復活力與維持生理機能健康。

這幾年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席捲全球,現代醫學治療方式受到侷限,人類開始回頭尋求古醫學療法,而阿育吠陀重視人的身心靈之平衡和諧健康,也成為現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

2.《阿育吠陀原理》維桑特.賴德著 劉海凝譯 橡實文化出版

3.印度阿育吠陀醫學產業介紹 駐印度

台北經濟文化中心https://www.roc-taiwan.org/in/post/2705.html

4. Kelli Miller. 2021. What Is Ayurveda? WebMD https://www.webmd.com/balance/guide/ayurvedic-treatments

5. Yogini S. Jaiswal and Leonard L. Williams. 2017. A glimpse of Ayurveda – The forgotten history and principles of Indian traditional medicine. J Tradit Complement Med. 7(1): 50–53.

6. Mark Rosenberg. 2012.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Ayurveda: 20 years of Ayurvedic education in Germany. Anc. Sci. Life.32(1): 63–65.

7. Shahid Akhter. 2022.Germany has always had patients and people who sought Ayurvedic support: Mark Rosenberg, European Academy of Ayurveda. ETHealthworld.
8. Rohit Sharma, Natália Martins, Kamil Kuca, Ashun Chaudhary, Atul Kabra, Meda M. Rao, and Pradeep Kumar Prajapati. 2019. Chyawanprash: A Traditional Indian Bioactive Health Supplement. Biomolecules.9(5):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