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竹子 / 種類 / 孟宗竹屬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孟宗竹屬
發文日:111/07/07

◎布袋竹(學名: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C. Riviere)

14-1-布袋竹

布袋竹又叫做「台灣人面竹」,最明顯的特徵在於竹稈,它的節間短而且會往外膨脹,竹節略為傾斜,使得節與節的交界處形似龜甲狀。外形奇特的竹稈使它成為珍貴的觀賞植物。此外布袋竹稈彈性佳,是製作竹簀、釣竿的好素材。

 

[用途]

布袋竹並不普遍,龜甲的外型奇特,被當作珍貴的觀賞竹類,也可作為工藝用材。

[分布]

布袋竹垂直分布於海拔兩百至一千六百公尺間,中部和北部山區有零星栽培。

[稈]

布袋竹的竹稈高三至七公尺;稈分為「正常竹稈」和「畸形竹稈」,畸形竹稈的節傾斜、節間較短,略微膨脹,各節不規則相連呈龜甲狀。

[葉]

布袋竹的葉為披針形,長六到十二公分;葉耳顯著;葉舌細長突出,上端有毛。

[花]

布袋竹為側生花序,小穗著生於小枝頂端,含有小花一到四枚。

[筍]

布袋竹的發筍期為四到五月。

[籜]

布袋竹的籜片表面長有稀疏的棕色斑點;籜葉呈披針形。

[地下莖]

布袋竹的地下莖為橫走莖側出單稈散生型。

 

◎剛竹(學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old & Zucc.)

14-2-剛竹

剛竹的質地緻密又堅硬,也稱作「鋼鐵頭竹」。在日本,剛竹被視為最重要的竹工藝用材。剛竹擁有抬頭挺胸的外型,籜片上有暗棕色的斑點,沿襲了大部分孟宗竹屬的特徵。

 

[用途]

剛竹竹稈可作為編織材料。

[分布]

剛竹在中國、日本等地栽培較多。

台灣栽植於林業試驗所各竹類標本園。

[稈]

剛竹的稈高六到二十公尺,直徑五到十五公分,節間長二十至三十公分。

[葉]

剛竹的葉為披針狀橢圓形,長十到十五公分,寬一點五到二公分,葉背呈粉白色;葉耳顯著;葉舌細長突出。

[花]

剛竹為側生花序,小穗著生於枝節頂端,長四到八公分,寬零點四到零點六公分。

[籜]

剛竹的籜片表面為淺棕色,生有暗棕色的斑點;籜葉呈線狀披針形。

[地下莖]

剛竹的地下莖為橫走莖側出單稈散生型。

 

◎石竹(學名:Phyllostachys lithophlia Hayata)

14-3-石竹

石竹的俗名叫做「轎槓竹」,因為竹稈的彈性特別好,人們便利用石竹的竹稈來扛轎子。此外,竹稈絕佳的彈性,也使它成為竹編的好材料。來自孟宗竹屬家族的石竹,也是比較適應中海拔山區的環境,在奮起湖一帶種植頗多。石竹的籜片表面有塊狀斑紋,竹稈的節下環生有蠟狀的白色粉末,這些也都是孟宗竹屬典型的特徵。

 

[用途]

石竹材質堅硬,適合作為建築用材;竹筍可以鮮吃,也可以製成罐頭。

[分布]

石竹為台灣原生種,北部和中部有零星分布,垂直分布在海拔一百五十到一千五百公尺間。

[稈]

石竹的幼稈粉綠色,爾後轉為黃綠色,幼稈節下長有白色蠟狀的粉末;節間長十二至四十公分,節間越往上距離越長;稈基部生有氣根;枝節上有明顯的縱溝。

[葉]

石竹的葉為披針形或形似長方形,長八到二十公分,寬一點二至二公分,葉面暗綠色,葉背淺綠色。

[筍]

石竹的發筍期為每年四至六月,八、九月白露節氣會有白露筍。

[籜]

石竹淺黃色的籜片表面有暗褐色點塊狀斑痕,表面並長有短柔毛,邊緣也密生短柔毛;籜葉呈披針形;籜耳長有明顯的剛毛;籜舌上端密生黃色短毛。

[地下莖]

石竹的地下莖為橫走莖側出單稈散生型,莖為空心。

 

◎桂竹(學名:Phyllostachys makinoi Hayata)

14-4-桂竹

桂竹為台灣特有種,其纖維細緻堅硬、有彈性又不容易發霉,被竹藝界公認為最上等的編織竹材,加上竹筍可以食用,成為台灣六大竹類之一。桂竹適宜生長在潮濕多雨的山區,海拔過低往往長不好。

 

[用途]

桂竹是編織藝品和製作圓管家具的上等素材;桂竹筍可以鮮食,或製成罐頭。

[分布]

桂竹原垂直分布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地區,目前台灣各地普遍栽植。

[稈]

桂竹的稈高六至十六公尺,幼稈粉綠色,爾後逐漸轉為深綠到棕綠色。

節下端被有一層白色粉末。

[葉]

桂竹的葉為披針形,先端尖銳,長六至十五公分,寬一至二公分,表面暗綠,葉背沿主脈基部長有淺黃色細毛。

[花]

桂竹為側生花序,小穗長三到四公分,有小花二到四枚。

[筍]

桂竹的出筍期為三至五月,八、九月白露節氣會有白露筍。

[籜]

桂竹的籜片表面淺棕色,密布塊狀的暗褐色斑痕和短毛;籜葉鑿形或披針形,黃綠色;籜耳不明顯;籜舌上端長有短毛。

[地下莖]

桂竹的地下莖為橫走莖側出單稈散生型。

 

◎黑竹(學名:Phyllostachys nigra Munro)

14-5-黑竹

黑竹,顧名思義一定有某部分是黑色的,答案就在竹稈上;黑竹在第一年的時候竹稈還是綠色的,隨著它漸漸成長,竹稈上會長有胡麻點,到了第三年,竹稈則變成棕黑色的。這個奇特的變化,使得黑竹又叫做「烏仔竹」、「胡麻竹」。黑竹還有另一個特點在於籜耳上;體型小的黑竹,籜耳細小,體型大的黑竹則籜耳明顯突出,長有剛毛。

 

[用途]

黑竹棕黑色的竹稈極為特殊,是珍貴的觀賞植物。

[分布]

黑竹從日本引進台灣後,栽培在林業試驗所各竹類標本園中。

[稈]

黑竹的竹稈長短差異頗大,最矮只到零點五公尺,最高可達七點五公尺。

幼稈為綠色,第二年逐漸長有斑點,第三年後竹稈即為黑褐色。

節隆起頗為明顯;枝節上有縱溝或呈扁平狀。

[葉]

黑竹的葉為狹披針形,長六至十二公分,寬一至一點五公分,表面深綠,葉背淺綠。

[花]

黑竹為側生花序,小穗著生枝節頂端,含有小花四枚。

[筍]

黑竹的發筍期為四至五月。

[籜]

黑竹的籜片呈淡黃綠、淡灰黃乃至淡紅黃色,表面光滑,邊緣密生黃色軟毛;籜葉為狹三角形;籜耳隨竹稈的大小而不同。

[地下莖]

黑竹的地下莖為橫走莖側出單稈散生型。

 

◎裸籜竹(學名: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

14-6-裸籜竹

觀察裸籜竹,可以先從它的籜部構造下手。裸籜竹灰棕色的籜片相當光滑,表面也沒有細毛,長長的籜葉反捲下垂,籜舌突出,有細細的齒緣。傳承了孟宗竹屬家族的血統,裸籜竹的身型也相當高大。

 

[用途]

裸籜竹的竹材可以作為竹棚的支柱。

[分布]

裸籜竹原產於中國,台灣栽培於林業試驗所各竹類標本園。

[稈]

裸籜竹的竹稈高達七點五公尺,直徑三公分。

[葉]

裸籜竹的葉為披針形,長八至十五公分,寬一至一點五公分,葉背基部生有毛;葉舌顯著。

[花]

裸籜竹的花為側生花序。

[籜]

裸籜竹的籜片光滑無毛,灰棕色;籜葉為線狀披針形;籜舌突出。

[地下莖]

裸籜竹的地下莖為橫走莖側出單稈散生型。

 

◎孟宗竹(學名: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

14-7-孟宗竹

在台灣中部山區,可以看到成片隨風搖曳的孟宗綠林,孟宗竹算是散生竹類家族中比較高大的一種,建築工地常見的鷹架,就是用孟宗竹稈搭建的。直挺平滑的竹稈,色澤清脆,自古以來就深得文人雅士的讚美;冬、春之交,正是孟宗竹發筍的季節,為冬季蔬菜提供另一道美味。

 

[用途]

孟宗竹是竹雕材料的上品,尤其以四至五年生的孟宗竹質地細緻、彈性最好;竹枝可以做掃帚;竹筍可食用;傳統的竹籠也多用孟宗竹編製。

[分布]

孟宗竹原產於中國長江以南,在台灣以南投、嘉義的山區栽培最多。

[稈]

孟宗竹的稈高四到二十公尺,幼稈呈粉綠色,密生著銀色軟毛,老則軟毛脫落,稈面轉為灰綠或灰黃色;節略為隆起,節下長有蠟狀白色粉末。

[葉]

孟宗竹的葉形為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四到十二公分,寬零點五到一點五公分;葉面綠色,背面粉白色。

[花]

孟宗竹為側生花序,小穗單獨長在小枝頂端,長五至七公分。

[筍]

孟宗竹筍分為冬筍和春筍。冬季,地下莖上的芽子膨大形成幼筍,又叫冬筍。三至五月則為春筍期。

[籜]

孟宗竹的籜片薄,表面紫褐色,上面有暗色斑塊,密布著棕褐色細毛,邊緣有棕色軟毛;籜葉為黃綠色披針形,先端尖銳。

[地下莖]

孟宗竹的地下莖為橫走莖側出單稈散生型。

 

◎江氏孟宗竹(學名:Phyllostachys pubescens ‘Tao Kiang’)

14-8-江氏孟宗竹

江氏孟宗竹是孟宗竹的栽培變種,兩者不論身高、體型都頗為類似,不過江氏孟宗竹的竹稈和枝節為漂亮的金黃色,稈面上還帶有深綠色的直條紋,葉面也帶有奶黃色的直條紋。單憑這三點,使得江氏孟宗竹出類拔萃成為珍貴的觀賞植物。不過在數量和經濟價值上,孟宗竹遠勝過外表華麗的江氏孟宗竹而成為台灣六大竹類之一。

 

[用途]

江氏孟宗竹多為觀賞、裝飾用。

[分布]

江氏孟宗竹目前數量尚且不多,在溪頭一帶有栽培。

[稈]

江氏孟宗竹的稈高四至二十公尺,竹稈和枝節為金黃色,稈面帶有深綠色的直條紋;節略為隆起,節下長有蠟狀白色粉末;節間的距離由下而上逐漸增長。

[葉]

江氏孟宗竹的葉為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四到十二公分,寬零點五到一點五公分;葉面綠色帶有奶黃色的縱紋。

[花]

江氏孟宗竹為側生花序,小穗單獨長在小枝頂端,長五至七公分。

[筍]

江氏孟宗竹的春筍期為三至五月。

[籜]

江氏孟宗竹籜片薄,表面紫褐色,上面有暗色斑塊,密布著棕褐色細毛,邊緣有棕色軟毛;籜葉為黃綠色披針形,先端尖銳。

[地下莖]

江氏孟宗竹的地下莖為橫走莖側出單稈散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