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消息 / 林產新資訊 / 因應極端氣象海岸防風林樹木減災調適管理籌議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因應極端氣象海岸防風林樹木減災調適管理籌議
發文日:111/07/07

林振榮(zzlin@tfri.gov.tw)
林業試驗所森林利用組
前言
海岸防風林樹木位於海岸國土保安第一線,保安林管理涉及後端產業災損、居民生命及國土保障,因應氣候變遷極端氣象對林業海岸防風林樹木擾動(干擾)、逆壓(逆境)及災害衝擊生命財產影響,將提供樹木調適(調整應用)管理建議及資訊分享並參考,以扣合「減低災損」核心目標。
 
架構
因應氣候變遷的調整應用及管理建議,目前歸納如下,可能是複合型的氣象災害,其調整應用管理分為第一「保護性技術調整應用管理」(第一線)以維護海岸自然生態環境,具有控制環境範圍之保安林機制作用,第二「適應性技術調整應用管理」(第二線)以規劃海岸保護區,具可調控環境可減少防風林資源災損、發生頻率及後果程度,第三「後備性技術調整應用管理」(第三線)以規劃海岸災害緩衝區,提供海岸線自然消長的彈性區域,包括居民、產業、設施等撤離;另外可區分為「立即性」「短期」、「中期」、「長期」調整應用管理布局。因應極端氣象對樹木的影響減少災損,可採用災害前預防措施,災害時緊急作業,災害後處置;並區分定期性、不定期性等管理以減少災損,以下結果可提供作為極端氣候(如颱風)對防風林的破壞與其調適策略,以扣合「減低災損」核心目標。
 
調適性管理籌議
1.適地適木:
選擇當地適當的樹種或植物補植或栽植,例如黃槿、林投、草海桐等,逐漸更換取代不適當的樹種或外來樹種。保持鬱閉防風林,但部分破損樹木死亡,需要補植樹木或植被,如木麻黃立枯死亡。因此,建議先調查適合各地海岸防風林環境的樹種及植物名單,以作為補植或栽植使用,包括事先的育苗作業、樹木監測管理及維護作業。
 
2.保水機制:海岸林基地有高鹽、缺水狀況,栽植時使用儲水工具(蓄水管),增加苗木存活率,或特殊育苗容器可提供水分及根部保護作用,以增加苗木存活能力,或利用保水介質改良土壤,如枯枝落葉、倒木製成碎片,以提供苗木生長的水分需求。
 
3.土壤改良:利用防風林現地樹木植物,漂流木、倒木或枝條殘材等經過打碎後,置於林地中增加生物腐植碳素,改善土壤,或利用風吹砂堆積,形成天然障礙體,以利植物體生長並減少風害,逐漸改良生育地土壤。
 
4.適地適栽:
防風林各地受風力、鹽霧等影響不同,須依各地進行不同經營管理措施。接近海岸線植物樹木可區分為第一線防風林(近海岸)及第二線防風林(近內陸),可選擇不同植物及樹種,可參考濱海地區適宜栽植的參考樹種及適當地栽植方式。
 
5.林相改良:
補植或新植以本土樹種為優先,原有木麻黃及自行更新小苗則先暫時保留,採取林相更新改良,逐漸將不良的林分轉變為理想的林分,將適應不良的樹種改植為調整應用性樹種(木),或預先樹木檢查先在鄰近樹旁栽植新苗,待成樹(木)後逐步淘汰不良樹木,或提高樹木栽植密度(鬱閉度)及垂直高度冠層(複層林)等林相。
 
6.工程協助:
若防風林自然生態無法承受海浪水沖蝕,建議部分採用工程輔助,完全被沖蝕林地建議採用工程先維護海岸線,以穩定海岸防風林區域,再建立防風複層林(定砂、地被植物(馬鞍藤、濱刺麥、狼尾草等)、灌木、喬木、複層林等順序)。
 
7.適地適林:
採取完整複層林模式由低到高的鬱閉樹冠保護(草本、灌木、喬木組成),受害有破損防風林區域盡速補植綠化。複層林為多數種植物及樹木、上下層多層次、栽植距離近,具有特殊樹種、特用樹種、生態樹種等更佳。選擇的植物種以抗風、抗風砂、抗鹽霧、耐旱、耐積水地等為目標,樹木或植物可適應當地氣象環境,或受災害損害後有高度適應環境及回復生長能力,可擔任防風林樹木的功能者。
 
8.法正林營造:
海岸防風林的定砂造林,海岸環境惡劣,逐步建立海岸地帶植物群落,依序從事整地、定砂(籬)、育苗造林(防風籬)、撫育、更新等項目。防風林有破損大面積,需建防風竹圍籬,定砂圍籬,栽植海岸樹種新苗木(制風圍籬)等,配合草本及灌木等建造混合林、異齡林、複層林。
 
9.調整應用型樹種選擇:
因應氣候變遷、極端氣象、海平面上升之環境壓力,除當地本土樹種植物選擇之外,可考慮較極端氣象臺灣南部熱帶樹種,或海島型本土樹木作為樹種選擇,調整應用型潛力樹種選擇、栽培及儲備。
 
10.建置綠地網絡:
增加防風林的寬度及串聯強化海岸沿線防風林連結,較好的話結合既有林地、公園綠地、農地、社區、住宅等保育、防風、休憩功能小果形成綠地網絡,各生態區塊之間以建置生態廊道作為鏈結,使棲地恢復生態功能,強化保護作用。
 
11.劣化地復育:
改善復育劣化生態行為,如鹽漬地、地層下陷區、漁塭等生態環境條件,逐步回復自然生態生育地環境,減少防風林樹木的危害,滾動檢討調整應用策略,訂定標準調整應用技術規範。
 
12.林地破壞回復:
防風林在颱風期間己乎被海浪沖蝕土壤,造成剩下地被草本植物,建議先建圍籬定砂,產生穩固的地被植物後,再導入灌木及樹木等,故防風林經營宜策動日常(平時)及緊急(如颱風危害)維護管理。
 
13.地層下陷處置:
地層下陷區域有積水時,採開溝築堤整地,建立排水系統,高地不積水處栽植樹木,積水處栽植耐水耐鹽紅樹林樹種;或運用風吹砂堆積沙丘地,留存海砂材料土壤,將地層下陷逐漸回復水平地面。
 
14.樹木監測:
以植物受到之危害因子,藉由健康性評估以提供經營策略,憑藉以樹高、胸徑、樹冠直徑等歸納出植生適應表現(樹勢活力、根部損傷、葉子蟲蛀、樹幹直立性及樹冠損傷指標),提供監測評估植生健康之依據,進行樹木生長及動態監測,其他監測項目,如土壤樣本、野生動物棲息及空氣汙染程度等,因應氣候變遷引發相關影響的環境因子的加入,將監測行動由單一植生發展至生態系監測。
 
15.個案營林法:
因各不同地域環境差異,強化區域調整應用量能及地方調整應用作為,如好美寮保護區之樹木外觀形態及受害程度進行調查,分析樹冠活力,樹冠透光度、外部生物危害、繁殖能力與機械傷害等指標。再由林木適應性分析結果,第一線防風林帶仍以木麻黃為主,惟喬木層僅存1,124±201 株/ha,宜進行補植作業;鹽濕地以海茄苳及紅海欖適應性較佳,並有大量更新苗出現;第二線防風林帶則以海檬果、水黃皮及構樹等有較高之適應性。海岸複層林建構方式以木麻黃為先驅樹種先栽植,利用木麻黃營造出來的先驅林分,陸續再以濱海原生樹種進行間植,形成木麻黃及闊葉樹種之混合林,再逐年將木麻黃汰除,以漸進的方式建成原生樹種混合林。
 
16.土壤鹽化處置:
因廢棄鹽田長年曬鹽造成土地嚴重鹽鹼化,植生無法承受危害而無法生長,可選擇木賊葉木麻黃、海茄苳、欖李、土沉香等耐鹽樹種,以開溝築堤方式,進行鹽田土壤整治與造林試驗,整體土壤改良及樹種適應試驗結果,鹽田土壤整治方式以蚵殼層處理最佳,土壤改良部分為利用有機肥進行擾動原土。
 
17.魚塭地復原:
海岸防風林常濫墾漁塭,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現地環境持續地層下陷之餘,底土鹽化與飽水滯留等不利復育造林,可進行塭岸整治及利用海岸廢棄蚵架,建立生態浮島與管柱栽植,選擇紅海欖、欖李、海茄苳、黃槿、土沉香、苦檻藍,苦檻藍、蘭嶼樹杞等多樣植生,以擴充堤頂海岸植被及增加漁塭內綠覆蓋。
 
18.實驗監測控制:
建立海岸植生復育實驗林場,原生海濱植物採種育苗,海岸資源調查與指標物種選定,植生族群控制與棲地管理,海岸地形變遷調查監測,調查各地防風林資源的檢定及清查,探究海岸防風林經營管理成效。
 
19.生態長期監測:
建立長期監測與評估機制,特殊海岸生物棲地、海岸等環境資料,應進行長期相關監測、調查及評估資料庫,及海象水文資料以作為後續生態影響評估依據,並定期更新維護資料庫,以調查現有海岸生態資源,並提出當地生態環境議題,以便虞續解決問題。
 
20.永續發展:
導向永續發展生態環境,因應不同地域之環境條件,採用生態規劃、生態設計、生態工程等共通性原則,考量生態敏感性及環境容忍力,規劃海岸保護區,發展並推動永續海岸環境生態計畫,實踐海岸環境永續資源發展。
 
21.師法自然:
順應自然作為海岸植生資源保育之法則,包括沙丘動態移動、瀉湖、河口與沙洲的變遷與防風林帶弱化等,深入調查了解自然營造例,透過人為方式加速自然演替,加強海岸防風林帶復育工作,應以植物演替的概念操作海岸防風林帶復育,而非全面更新林相,以提升海岸環境自然防災韌性、容忍力、適應性。
 
22.復育及保育:
維護自然海岸生態環境,推動海岸生態環境保育計畫,保護及復育可能受到氣候變遷的海岸生物棲地與濕地,積極進行海岸棲地與濕地保育,逐年完成海岸地區特殊物種調查及其保護與復育,劃設自然濕地保護區,保護重要濕地,並復育已劣化棲地之環境。研擬自然海岸開發彌補機制,以降低一定規模以上開發行為對海岸與海洋生態之衝擊。海岸地區劃設自然濕地保護區時,可辦理劣化及重要濕地之復育,闢建人工濕地,加強民間團體認養濕地,保護濕地穩定生態系統。
 
23.建置預警機制:
建構適宜預防設施或機制,降低海岸防風林災害,建置預警機制與通報管道,強化災害警戒資訊的公布管道,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全沿岸安全、維持生態休憩功能性。
 
24.海岸災害緩衝區:
增設規劃海岸緩衝區,及災害防護區或是建置第二道海堤,提供海岸線自然消長的彈性區域,妥善規劃緩衝區社區內居民及產業管理,災害必要時撤離社區內居民及產業(計畫),提供並強化海岸災害應變計畫並落實災害應變教育。
 
25.健全法規管制:
健全海岸自然生態環境法規,可透過社區民眾(或志工)力量監督不法人為活動,限制不利於生態發展的經濟活動,並管制海岸地區開發活動,保護海岸環境生態,監督開發活動,針對各項海岸生態環境保育管理計劃有目標性的執行及治理,階段性的評估自然海岸生態環境的保護成果。
 
26.利用植物生命史策略:
依據格蘭姆(Grime,1979)指出植物生命史策略,主要是植物對擾動 (干擾)、逆壓(逆境)2種現象的適應能力,區分為3種類型,1.雜生植物:高擾動、低逆壓條件,例如五節芒(河岸地,受溪河水沖蝕影響)。2.抗逆壓植物:低擾動、高逆壓條件,如水筆仔(抗鹽及缺水的沿海河口潮間)。3.競爭性植物:低擾動、低逆壓條件,例如相思樹(普遍存在台灣淺山坡地)。因此,可以在防風林樹木中因應極端氣象的變動,選擇最具生態性的樹木植物。
 
結論
提供因應極端氣象海岸林樹木調整應用管理建議資訊,藉由永續經營「策略治理」海岸防風林樹木健全性管理,瞭解因應氣候變遷極端氣象與海岸防風林樹木的擾動及逆壓影響,採取自然經營樹木法則,作為「減低災損」調整資訊加值應用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