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紅龍果護理站 / 防治有撇步 / 紅龍果病害防治實務操作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紅龍果病害防治實務操作
發文日:111/06/15

紅龍果病害防治實務操作

                                                                                             林筑蘋、蔡志濃、安寶貞

紅龍果產季約莫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10月初,一年可達5–11期連續採收 (圖1)。另外,利用整枝修剪以及燈照配合疏花,可提早以及延長紅龍果果實產期;或者,以非產季燈照配合產季不留果方式,可將產季調節為10月至3月。其中,白肉品種在果實生長期間,可藉由將果實套上不透光的套袋以增加外表色澤,是常見的栽培手法之一。

紅龍果病害綜合管理
一、設施栽培與供水裝置

筆者曾於產季實際造訪園區,同一時期A果園果實罹染嚴重莖潰瘍病,B園區則否,仔細觀察可發現A果園以由上往下的灑水裝置供水,而病菌常藏匿於枝條病斑上,可隨設施灑水流到果實表面傳播,B果園則是以放水灌溉方式,降低病菌藉流動水傳播的機會,因而造成A與B果園果實感染率的差異 (圖2)。因此,建議可搭建防雨設施,或改善供水裝置為水帶或滴灌方式,降低病害傳播機會 (圖3)。

二、套袋

「套袋未消毒即重複使用」亦是重要感染來源,未消毒的套袋中可累積大量病原,伺機入侵果實;若再加上果實未即時採摘而成熟過度,病害嚴重度會更高。

(一) 套袋時機與細節

使用防水、全新,或已消毒過的紙袋或不織布,並應於開花完3–7天內摘除花瓣後儘速套袋;套袋時注意「儘量」密封住開口,避免雨水滲透。使用防水、全新,或「已消毒過」的紙袋或不織布,於開花完3–7天內儘速套袋,已證實可有效降低貯藏期病害;套袋時注意「儘量」密封住開口,避免雨水滲透。

(二) 套袋消毒

建議避免重複使用套袋,若有重複使用的需求,建議可以漂白水 (0.1%) 或次氯酸水 (100 ppm以上) 浸泡1小時以上;或將套袋以黑色塑膠袋裝起在陽光下曝曬,讓袋內核心溫度能達50–60℃ 以上,連續4小時以上。

三、田間衛生

(一) 剪除罹病枝條移除田間

尤其注意出現紅龍果莖潰瘍病病徵的枝條,當病斑出現木栓化「結痂」,果實內藏病菌大量傳播構造 (產孢構造與分生孢子),務必剪除。5–9月雨季時,若看到罹病枝條立即剪除,並於下雨後立即施藥;關鍵防治時間點為每年時間11–3月冷涼乾季,於此同時為果園枝條生長養護期,應盡量剪除病害枝條,並且用藥劑保護新生枝條不受感染,於本篇後面波爾多液一節詳述。

(二) 打包汰除或罹病之花苞、花瓣

開花後3–5天及時拔除花瓣,尤其是下雨過後,若花已經出現濕腐病潰爛病徵,應儘速拔除並帶離果園,否則濕度高時病害可能會往子房部位移動,造成果實感染或提早落果。捨棄之花朵或果實,包括開完花的花瓣、汰除的花苞跟幼果 (無論有無罹病),應帶離園區,避免成為田中感染源 (圖4)。

 (三) 環境消毒

以稀釋100倍之漂白水噴灑清洗集貨場或貯藏庫之操作區域。

(四) 人員保持乾淨

在罹病果園工作後或參訪後,勿進入健康果園,避免將病菌帶入。換穿乾淨衣物後進入田間僅專心致力於採收工作、勿操作其他農務,如摘花或汰除罹病的果實或套袋,以避免碰觸可能帶菌的物品。

四、產期調節配合

每一株紅龍果終年產量幾乎固定,只要在適當時機內疏花 (秋分前),反而有助於下一次花苞量增多。利用整枝、疏花以及燈照,可調整紅龍果果實產期提早或延長。因此,建議產期調整至避開7–8月份高溫多濕季節;或可利用間隔疏花,在空檔時期清除全園罹病組織以及加強施用藥劑,如此不但可做好清園工作,也可降低藥劑殘留疑慮 (圖5)。

五、施用加強根系發展之益生菌

病毒病害無法以藥劑防治,植株若未出現衰退者可持續留著,利用加強根系發育、注重肥培管理、疏果等栽培管理方式強健植株,仍可有一定的收成。如多輪替使用有助根系發展之益生菌,如木黴菌等,有助增加植物生長勢,尤其氣候變化時,需加強補充。

六、化學防治用藥

目前「植物保護資訊系統」 (https://otserv2.tactri.gov.tw/ppm/) 對紅龍果病害僅針對炭疽病推薦用藥,原本有三氟敏、亞托待克利、甲基多保淨、百克敏、克熱淨、得克利、免得爛、賽普護汰寧、亞托敏等,而後於2017–2018年陸續增加三氟派瑞、扶吉胺等藥劑,共11種紅龍果合法用藥。這些藥劑之作用機制,依照殺菌劑抗藥性行動委員會 (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 FRAC; https://www.frac.info/) 分類分布多元。雖然這些藥劑不是直接推薦用在紅龍果其他病害,但係紅龍果合法用藥。

為了讓藥劑效益達到最高,有最好的防治效果,正確診斷病害種類以對症下藥為首要重要步驟,以利用藥過程搭配適合的用藥時機與種類。

(一)、莖潰瘍藥劑防治處理建議

紅龍果莖潰瘍病菌與多數病原菌一樣,偏好幼嫩組織,無法感染老熟的枝條。因此,保護新生枝條與果實不受感染是防治本病的首要關鍵。此病菌也跟多數病菌一樣,當環境越熱、濕度越高病菌就越活躍,越會肆意感染,反之則活力差。

1.藥劑種類

經倪蕙芳等人2013年之研究測試,已知對紅龍果潰瘍病孢子發芽具高抑制效果的藥劑有免得爛 (作用機制分類FRAC M3)、三氟敏 (FRAC 11, C3)、百克敏 (FRAC 11, C3)、亞托敏 (FRAC 11, C3) 以及克熱淨 (FRAC M7) 等,可作為預防病害擴展的用藥;同時對孢子發芽或菌絲生長具中高或高抑制效果的如賽普護汰寧 (FRAC 9, D1複合FRAC 12, E2) 、亞托待克利 (FRAC 11, C3 複合 FRAC C, G1) 以及得克利 (FRAC 3, G1) 等,則可作為預防以及治療的用藥研究)。在選擇藥劑時,請注意要挑選不同作用機制分類搭配施用。

2.實施步驟

把握2大重點:重點1、抓準防治時機,把握防治黃金時機。重點2、認識多變病徵,徹底清除罹病枝條,移離果園。按照以下步驟反覆連續3次如圖6。

(1).先施用一次藥劑先殺死罹病組織上的病菌,避免後續清園時病原飄散,同時提供新生枝條一層防護層。

(2).7–10天後徹底剪除罹病枝條,並掩埋或移除田間。

(3).當天或隔天再次施用一次藥劑保護枝條傷口,以及加強保護新生枝條。

3.防治時機

 (1)  第一佳:每年11–3月的紅龍果枝條生長養護期:每年此時大量新生枝條開始萌出生長,建議趁冬季乾冷時機,配合上述實施步驟處理,將病原菌一網打盡,降低枝條上感染源數量。

(2) 次佳:夏天颱風季過後:夏季沒幼嫩的枝條,但是有鮮嫩的果實,也是欺善怕惡的病菌最愛欺負的對象!尤其此時期若下雨後,不但又熱又濕,病菌藉水傳播後活性高且發展速度快,若無妥善處理,則容易失控大發生。因此建議雨後也能施予同樣的防治,然而防治效果仍未比生長養護期時做來得有效益。

(二)、濕腐病藥劑防治處理建議:

紅龍果濕腐病防治雖然以田間衛生管理為重要的防線,但防治用藥仍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濕腐病好感染花苞、花瓣,但不易感染幼果,而對成熟果實的感染力再次轉強。本病也好發於6-9月份高溫多濕的夏季,因此在特別是當開花前後或者果實採收前夕,若遇下雨或者颱風等有助孢囊孢子傳播與感染之天氣,可加強藥劑防治。

1.藥劑種類

由筆者等人2020年的田間研究可知,肉桂精油製劑、賽普護汰寧、扶吉胺以及4–4式波爾多液等可直接抑制孢子發芽或菌絲生長,其中肉桂精油製劑、賽普護汰寧以及扶吉胺等藥劑更已做過田間試驗,確認對花苞感染濕腐病的防治率可達4-5成以上,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其中,賽普護汰寧為賽普洛與護汰寧之複合藥劑,作用機制分類為FRAC 9, D1複合FRAC 12, E2,而扶吉胺屬FRAC 29, C5,屬於不同作用機制藥物。雖然未實際測試賽普護汰寧加上扶吉胺是否具加乘效果,但因兩藥劑之作用機制不同,在田間搭配使用時病害也不容易產生抗藥性。

2.實施步驟

A.開花時期施用藥劑1–2次。

B. 開花時期遇下雨加強施藥。

C. 採收期間遇下雨,儘速於採收後浸泡資材,如次氯酸水 (200 ppm) 等,30秒到1分鐘,並晾乾。特別注意,採收後的防治效果在低菌量下較明顯,因此須配合前述良好的田間管理先大幅降低病原菌量。注意,若下雨後多日才施用次氯酸水,效果通常都有限。

3.防治時機

濕腐病僅在夏天時才會發生,尤其是下雨的時節。在未發表資料中,施藥後若遇下雨,則扶吉胺、賽普護汰寧以及黑修羅防治紅龍果濕腐病效果降低,尤其以黑修羅容易受影響,推論雨水可能會沖刷掉藥劑,或者雨勢有助濕腐病菌侵染花器,進而降低藥劑之防治效果。因此,下雨過後應盡速再補充噴施藥劑,以增加防治紅龍果花期與幼果濕腐病效果。另外,因為紅龍果常常掛有2–3批時期的花與果實,施藥時需特別注意果實安全採收期問題,留意是否影響其他批待採收的果實。

(三)、波爾多液

根據測試,波爾多液可抑制多種紅龍果病害 (包括引起潰瘍病、濕腐病、褐腐病,以及褐斑病) 之病原菌絲生長、斷生孢子,以及分生孢子發芽,兼具殺菌與預防發病效果;簡易測試波爾多液防治紅龍果莖潰瘍病效果,結果顯示罹病度大幅下降,且效果不亞於一般慣行農業用的農藥 (圖7),更重要的是配合如圖6所述之防治黃金時機,將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田間實際輔導紅龍果罹染莖潰瘍病的農戶,以4-4式波爾多液精準掌握施藥時機 (冬季剪枝時、颱風或驟雨後),配合田間衛生管理,可有效降低園區莖潰瘍病發生率,防治率可達6–9成 (圖8)。在使用時,因為波爾多液提供一層藍色保護層且不易掉落,不建議直接噴灑於花或果實表面 (圖9),避免產生需額外擦拭的困擾。建議一年噴灑不超過5次,避免產生環境汙染的疑慮。

結語
早期紅龍果病害發生機率少,不用藥亦不會有太多病害問題;然而近年來,隨著栽培面積增加,新興病害也跟著變多。尤其又因為紅龍果屬於連續採收作物,受限於安全採收期之故,非農藥防治技術更顯得迫切需要,且單靠藥劑防治效果有限,應進行綜合防治方法,從環境 (田間衛生、套袋、設施與供水裝置)、植株 (產期調節、施用益生菌) 與病原 (非化學合成藥劑) 等三方著手互相配合,達到良好防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