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豬異地保種40年終返鄉 回流第一代豬寶寶誕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蘭嶼豬異地保種40年終返鄉 回流第一代豬寶寶誕生

2021年08月04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數十年來純種蘭嶼豬因外來商業豬種雜交,在原生地蘭嶼幾乎絕跡。畜試所自1980年將蘭嶼豬引入台東種畜繁殖場,異地進行保種、選育與推廣應用,今(2021)年順利促成28頭蘭嶼豬返鄉、產下回流的第一代豬寶寶,將延續島上原生種豬的傳承。

20210803蘭嶼豬保種回流有成記者會。草原上的蘭嶼豬。照片提供:畜試所
草原上的蘭嶼豬。照片提供:畜試所

蘭嶼豬成功保種回流  成氣候變遷下重要基因庫

蘭嶼豬為台灣的原生豬種,起源於60萬年前。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畜試所)表示,國際研究證蘭嶼豬粒線體遺傳特徵非常獨特,被視為活化石般具有珍貴價值。傳統上蘭嶼豬與雅美(達悟)族人的生活、文化緊密交織;然而近數十年來,由於外來商業豬種引進蘭嶼,在長年雜交下使純種蘭嶼豬在島上幾乎絕跡。

畜試所於1980年將蘭嶼豬引入台東種畜繁殖場,異地發展原生種蘭嶼豬的保種、選育與推廣應用,​​近10年來每年維持培育出500頭左右純正遺傳特性的蘭嶼豬。

事實上,畜試所自2013年起就啟動「蘭嶼豬回老家」計畫,然而期間因口蹄疫尚未拔針、生物安全考量等種種原因,時至今年1月才得以將10頭公豬,18頭母豬送返蘭嶼、由在地部落飼養,6月更順利誕生回流的第一代蘭嶼豬共3頭,適應當地狀況良好,創下家畜豬域外回流成功的先例。

蘭嶼朗島部落施拉橫村長表示,目前島上蘭嶼豬將集中圈養,避免與其他豬混種,並採自然繁殖、保留純種基因,以延續島上原生種豬的傳承。

台東種畜繁場場長章嘉潔指出,蘭嶼豬的環境適應力強,是氣候變遷下重要的基因庫,在國際非洲豬瘟疫情嚴峻的狀況下,回流異地保種可以分散風險,維護生物多樣性。

20210803蘭嶼豬保種回流有成記者會。蘭嶼豬選育。照片提供:畜試所
1980年畜試所將蘭嶼豬引入台東種畜繁殖場,異地發展原生種蘭嶼豬的保種、選育與推廣應用。照片提供:畜試所

「蘭嶼豬再度回到族人生活中」  陳吉仲:農業、文化與生態密不可分

畜試所所長黃振芳表示,經過40年後的努力,讓蘭嶼豬成功回流,對蘭嶼的生活文化、歷史傳承意義重大,「是生物多樣性的里程碑。」

施拉橫感性表示:「很開心蘭嶼豬又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他解釋,傳統上蘭嶼豬不只被當作食物,用廣泛地與族人的生活結合,例如:豬油具有藥用及保養效果。此外,蘭嶼豬更與當地的飛魚文化有重要連結,「當族人招飛魚時,將親手將珍貴的豬血舀到海灘上,迎接飛魚,也象徵生態的平衡。」

畜試所表示,蘭嶼豬落葉歸根後,將再次融入蘭嶼重大節慶與祭儀,作為部落禮儀。蘭嶼高中校長連紋乾則表示,將透過蘭嶼高中餐飲科與料理專家合作等,開發蘭嶼豬特色食材,並持續發展相關加工品,創造更多價值並促進應用。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表示,蘭嶼豬回流背後有重要的政策含義,「農業生產、文化歷史與生態保育是息息相關的、完全分不開,更需要在當地持續傳承。」不只是蘭嶼豬,陳吉仲強調農委會將持續與原民會合作,在林下經濟等原住民農業相關議題上努力。

20210803蘭嶼豬保種回流有成記者會。蘭嶼豬、畜試花斑豬與白色賓朗豬。照片提供:畜試所
蘭嶼豬、畜試花斑豬與白色賓朗豬。照片提供:畜試所

畜試所每年培育數百隻蘭嶼豬  供臨床實驗使用   

蘭嶼豬具有黑色小耳特徵、體型小,也被稱為小耳種豬、迷你豬。一般豬種1歲齡體重為150~180公斤,蘭嶼豬體重則為45~70公斤;一般豬種每胎產下仔豬數10~14頭,蘭嶼豬為5~8頭。

蘭嶼豬經過畜試所台東場多年的繁殖、育種與選拔工作,已育成多個小型豬品種與品系,大多供給醫學單位做臨床實驗使用,為重要的實驗動物。黃振芳表示,「每年約有300~500的蘭嶼豬,為醫學、人類健康福祉貢獻。」

畜試所亦出版了《蘭嶼豬回老家》一書,完整記錄40年來蘭嶼豬的引種、保種、科技研發、生醫應用到回流的歷程。畜試預計在明年舉辦「第六屆肥豬國際研討會」,與世界傑出本土豬專家探討各國本土豬的保種與利用發展,屆時台灣蘭嶼豬種原保種成果及回流,也將登上國際舞台。

經過40年後的努力,讓蘭嶼豬成功回流,對蘭嶼的生活文化、歷史傳承意義重大
經過40年後的努力,讓蘭嶼豬成功回流,對蘭嶼的生活文化、歷史傳承意義重大。黃思敏攝

作者

黃思敏

用容量小小的腦袋練習傾聽與放空,希望所有的溫柔與善良都能被好好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