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多樣性芻料、特色畜產品 小米、樹豆、臺灣藜製作青貯料品質佳

新鮮樹豆可供牛隻食用,製成青貯料品質也不錯,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嘗試開發為餵養牲畜的芻料。(圖片提供/畜試所)

國內山區、偏鄉部落缺乏大面積土地可栽培牧草,畜牧飼養所需芻料供應不穩,但原鄉原有供人食用特色作物如小米、樹豆與臺灣藜,含有機能性成分、經濟價值好,其植株產量大,製成牛羊食用的青貯料品質也好,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嘗試開發為餵養牲畜的芻料,可增加芻料來源多樣性,進而發展出特色畜產品。

原鄉種植的小米、樹豆及臺灣藜,主要收穫其子實供人食用,但植株全株也適合提供牛羊鮮食,因其粗蛋白質及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纖維含量適中,經適當調製,還可製作成品質良好的青貯料。畜試所副研究員張世融表示,小米、樹豆及臺灣藜等新鮮芻料產量大,採收後牛羊不會一次全吃完,新鮮植株保存期限短,因此需要開發製作成青貯料,可延長保存期限達半年。

使用小米、樹豆及臺灣藜調製青貯料,是將作物與玉米粉混合、密封在桶中,讓自然生成乳酸菌進行無氧發酵,畜試所試驗證實,臺灣藜、小米製作的青貯料,在國際通行的青貯料品質評分中可拿到90分以上高分,樹豆也有80分。青貯料評分是以乳酸、乙酸及丁酸3種成分含量進行評分,青割玉米製作青貯料一般在90分以上。

樹豆產量高,每公頃乾物產量達18.32公噸。(圖片提供/畜試所)

張世融表示,乳酸菌發酵需要較高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含量高則會讓製作的青貯料品質比較差,臺灣藜抽穗期收穫調製的青貯料只有79.5至81.2分,但當種子充實期開始轉色,碳水化合物含量提高,青貯料評分可達95.5分;小米同樣以充實期收穫調製青貯料品質最好,有90分。

樹豆在3種原鄉作物中產量最高,每公頃乾物產量達18.32公噸,但因豆科植物蛋白質含量高,粗蛋白質含量範圍為17.55%至19.48%,調製青貯料只有80分。張世融說,特別是當樹豆進入充實期,纖維含量會大幅提高,影響消化率,建議以充實期以前收穫樹豆製作青貯料品質較佳。

張世融指出,臺灣藜及小米等作物本具有不錯的經濟價值,若是製作青貯料就無法收穫子實銷售,他開發芻料用途只是為了增加芻料來源多樣性,或以此發展出餵飼小米、臺灣藜的特色畜產品,提高畜產品經濟價值,目的不在於以此全面取代畜牧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