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咖啡宿敵防治 / 咖啡病害防治 / 咖啡銹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咖啡銹病
發文日:110/12/20

 

  • 咖啡銹病

最早紀錄是1861年發現於東非維多利亞湖附近野生咖啡,1867年出現於斯里蘭卡,1890年便摧毀斯里蘭卡90%咖啡產業。1891年菲律賓35%咖啡樹被摧毀,台灣咖啡最早便是1884年引自菲律賓馬尼拉。1970年本病傳播至巴西再傳至全美洲,嚴重影響拉丁及中南美洲國家經濟及政治穩定。臺灣正式紀錄則於1933年。

1.      病徴:主要危害葉片,初期上葉表可見淡黃色的小斑點,之後下葉表有橘黃色夏胞子堆自氣孔長出,後期橘黃色到橘紅色粉末狀夏胞子堆會佈滿病斑,病斑中心漸漸乾枯成褐色。通常下位葉先發病再向上蔓延,本病害會減少光合量而使咖啡果減產達15-20%,嚴重者甚至達70%,造成提早落葉,甚至全株枯死。

2.      發病生態:自下葉表氣孔侵入,主要以夏胞子傳播,經由水滴噴濺、昆蟲(薊馬、蠅類、蜂等)進行短距離傳播;長距離傳播主要是藉由風力及人類攜帶。銹病菌可以以菌絲方式存活於咖啡活組織中。下雨多寡及時間是影響發病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夏胞子要有連續24-48小時游離水存在下才能完成發芽及感染,只有高溼度並無法發芽,因此感染多在雨季。一般在15-28℃發病較多。

3.      銹病管理方法:

(1)   栽培管理選擇:

1) 選擇日照良好的栽培地:可以減少水滴停留時間而降低感染發生。

2) 注意營養調整:氮肥及磷肥可以降低發病,但鉀肥會增加罹病率。

3) 寬行栽植適當修剪:保持樹勢、增加通風及日照,加速水分乾燥減少病害。

4) 控制產量增加遮陰:每棵樹結果節超過230節,容易發生銹病。

5) 有效控制雜草:咖啡對雜草之競爭極為敏感,應作好雜草管理。

6) 嚴格清園:清除銷毀病株病葉。

(2)   殺菌劑:目前國內尚未推荐農藥使用於咖啡。國外利用銅劑可以有效防治銹病。

 

上葉表 下葉表 後期

下位枝病徵
咖啡銹病病徵 (左為上葉表,中為下葉表,右為後期,下為下位枝病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