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藻安的世界 / 海草是什麼 / 海泡泡-囊藻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海泡泡-囊藻
發文日:110/05/03

A02_1_(1)

       囊藻Colpomenia sinuosa(Mertens ex Roth)Derbès & Solier(圖1),分類地位屬褐藻植物門(Phaeophyta)、褐藻綱(Phaeophyceae)、外子藻目(Ectocarpales)、萱藻科(Scytosiphonaceae)、囊藻屬(Colpomenia)。藻體為中空之囊狀,無柄,基部具有固著器,呈現球狀或不規則球狀,藻體直徑大小在3-15cm,生長在激浪區、退潮後曝露於空氣之潮間帶的藻體偏小,而長期生長在有海水庇護的潮下帶之藻體明顯較大(圖2)。生長期間,幼小階段藻體表面光滑,成熟階段藻體體表凹凸不平且具有許多皺褶。

       囊藻廣泛分布於溫帶、亞熱帶及熱帶海域,台灣各沿岸海域均有分布,在澎湖全年均有發現,其中又以春季為盛產期,可供作人類食用與藥用(具有抗菌和抗腫瘤等功效)、養殖飼料及農作肥料以之外,大面積的藻床也常吸引藻食性生物如白棘三列海膽(Tripneustes gratilla)聚集覓食,故天然的囊藻藻床可提供海膽種苗放流之應用(圖3)。

       囊藻如其它褐藻一樣,也是以固著器營定棲性生活,生長在潮下帶的囊藻常可形成大面積的藻床,隨著藻體的增長與成熟,並受波浪外力的衝擊,囊藻於春末夏初季節交替的期間開始脫落,脫落初期藻體大致完整,呈囊狀的葉狀體體內包覆著空氣,具浮性,成為漂藻的成員之一,隨著海流四處漂流(圖4)。

       漂藻隨著海流慢慢匯集,形成像一條有如輸送帶的帶狀漂藻(圖5)。在漂藻周邊往往可發現大量的浮游動物,不僅可提供許多海洋生物幼生在遷徙過程中的休息站和庇護所,豐富的食物來源,更可確保它們不受斷炊之苦。由此看來,漂藻同時也肩負著海洋生物族群擴散重責大任。

       旅程終有結束時,漂浮在海面上的囊藻,隨著時間的增加,受損的藻體可能在還未近岸前就已沉沒於海洋中,完整的藻體能隨著海流緩緩靠岸,搭乘順風車的海洋生物幼生也達到族群擴散之目的。而綿延海岸線的藻體,大量堆積於岸邊、港區內或潮間帶等,易造成環境汙染也有可能會影響到漁業活動等(圖6)。

       藻床,就如同海底森林般,不僅初級生產力高、同時是魚類與無脊椎動物的食物來源,更是棲息、產卵和避難的場所。雖然其在海洋生態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大量未被分解的藻體,堆積於近岸所衍伸的負面影響,也重創其生態價值。許多文獻均指出,褐藻的藻體除含有葉綠素類與胡蘿蔔素類外,還含有大量的葉黃素,同時還有褐藻醣膠等機能性成分。可利用藻類各項機能性成分萃取技術,讓這些大量的漂藻,在完成其藻狀體世代的生態任務後,也能使其殘餘的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